唐朝诗人高适是电影《长安三万里》的主角之一,《长安三万里》中一共出现了高适的5首诗歌,其中高适在风雪交加的边塞创作《燕歌行》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20岁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苦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和李白、杜甫饮酒游猎,怀古赋诗。直到年近50岁时,高适才经举荐任封丘县尉。他不甘做这个需要“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小官,于是弃官客居河西。不久,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与推荐,任幕府掌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被任命为左拾遗,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循着唐玄宗逃亡之路一路追寻,在河池郡(今陕西凤县凤州镇)见到了唐玄宗,向他陈述军事形势,得到唐玄宗认可,于是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因劝谏玄宗不可让诸王分镇,又受到唐肃宗赏识。永王李璘起兵,唐肃宗任命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此后高适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评价高适:“有唐已(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在如今大众的印象里,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一生应该在边塞度过,其实不然。正如《长安三万里》展示的那样,壮年的高适大部分时间在梁宋一带过着贫困的生活。正是由于有“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常苦”(《别韦参军》)的亲身感受,所以他更能关怀民生疾苦。他的作品深入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的第九首: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这首诗是高适自淇上渡黄河返回梁宋时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农民在旱灾和重税下的贫困和农村凋敝的景象。天旱无雨,农民日日辛勤耕种,连盐碱地都要被课税,田园日渐荒疏,农民只得变卖土地家产,走投无路。一个“兼”字,既写出赋税之重,又写出赋税之酷。
《东平路中遇大水》描写了农村水灾的景象,更令人触目惊心:“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水灾中,动物都不得活,老百姓的生活更没有着落。因此高适高呼“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可见即使此时,田租仍在征收。但高适此时仅为一介布衣,只能悲叹“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高适的诗歌,呈现出开元盛世的另一番景象。在盛唐诗坛上,高适是较早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天宝八年(749年),年近50岁的高适任封丘尉。县尉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这对于志向高远的高适无疑是太卑微的职位。县尉任上,“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为什么要鞭挞黎庶?县尉的职责之一就是征税,被鞭挞的黎庶很可能是缴不起税的老百姓,这是高适忍受不了的,他辞官而去。日后,高适成为封疆大吏,对百姓“赋税如山崖”深感“忧思郁难排”(《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宽厚爱民。《旧唐书》称赞他:“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