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债务或引发经济风险 美国信用评级遭下调

2023年08月08日 版次:08        作者:宗新文

近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美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AA下调至AA+。国际观察人士认为,评级下调表明美国经济存在较大风险,其政府治理和财政管理能力受到质疑。同时,持续高债务可能挤占公共投资,抑制美国经济发展,并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威胁。

评级下调敲响警钟

惠誉发表声明说,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主要由于美国政府债务负担居高不下且不断加重,未来3年财政状况预计将持续恶化。过去20年中,美国反复出现债务上限政治僵局,常常拖到最后一刻才有解决方案,削弱了人们对美国财政管理能力的信心。

据了解,今年5月,美国国会两党就债务上限问题“极限博弈”之际,惠誉将美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该机构警告,美国国会两党在债务上限问题上采取边缘政策,政府未能有效应对中期财政挑战,导致预算赤字上升、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这些都预示着美国信用面临下降风险。根据最新声明,惠誉下调美国评级后,将其从负面观察名单中移除,评级展望为“稳定”。

据新华社报道,惠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后,美国股指期货开盘走低,道指期货下跌约100点。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回应,“强烈”不认同惠誉的决定。

然而,美国独立研究机构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主席马娅·麦吉尼亚斯表示,评级下调应该是一个警钟,美国需要让财政和政治秩序恢复正常。“正如惠誉所指出的,美国国债高企,赤字迅速上升,利息成本正蚕食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美国面临许多重大财政挑战。”

经济发展将受抑制

美国彼得·彼得森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彼得森此前表示,联邦政府债务不断累积是国会民主、共和两党在财政问题上多次“不负责任”的结果。美国财政支出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就已走上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结构性驱动因素早就存在,疫情迅速加大了美国的财政挑战。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高预算赤字过去没有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警惕,因为他们认为低利率将长期持续。由于美国公共债务水平过高,近期美联储加息将对美国公共财政产生“实质性影响”。美联储自2022年3月进入本轮加息周期以来已加息11次,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2023年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将达到6630亿美元,2033年进一步飙升至1.4万亿美元,未来10年净利息总额高达10.6万亿美元。2007年—2020年,利息支出保持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到2029年,利息支出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

彼得森认为,长期来看,利息成本增长是一个“重大挑战”。不断增长的利息成本、不断加重的债务负担可能挤占原本可用于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公共投资,从而抑制经济发展。

埃及开罗经济研究论坛主席、开罗大学经济学教授阿德尔·马哈茂德表示:“美国债务上限危机是民主、共和两党争斗陷入僵局的结果。”马哈茂德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因无节制支出频繁触及债务上限,国会两党争执不休导致联邦政府屡次濒临债务违约,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多国逐步减少对美元依赖

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本财年前9个月(2022年10月—2023年6月),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约为1.4万亿美元,为上年同期的近3倍。当前美国公共债务已超过32.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近10万美元。据报道,美债规模突破32万亿美元的时间比新冠疫情前的预测提前了9年。

惠誉预计,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25年将上升至118.4%,远高于疫情之前100%左右的水平。相比而言,惠誉AAA评级国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中值是39.3%,AA评级国家这一比重的中值为44.7%。

惠誉的长期预测显示,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这将加剧美国财政状况应对未来经济冲击时的脆弱性。惠誉还预测,信贷环境收紧、商业投资走软和消费放缓将导致美国经济在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陷入“温和衰退”。该机构预计,美国今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从2022年的2.1%放缓至1.2%,2024年增速仅为0.5%。

美国威尔明顿信托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卢克·蒂利指出,虽然银行和投资者不太可能因为一家评级机构的行动而突然放弃将美国国债作为避险资产,但类似举动将逐步蚕食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政府信用的信心。

马哈茂德说,美国过去被认为是资产“避风港”,但美国两党党争使投资者产生避险情绪,认为他们在美国的资产不再没有风险。他指出,美债上限危机反复上演暴露美元霸权本质,美国非但不寻求解决债务问题,反而利用美元霸权转嫁国内危机。“美元霸权阻碍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并将加剧世界经济放缓风险。”

马哈茂德表示,为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去美元化”的新路径。他说:“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其他货币,将是避免美国将世界经济带入新危机、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