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半年报:民营经济“挑大梁”

从一线调查来看,还需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精准施策、靶向用力,助力民企降本减负转型升级
2023年08月09日 版次:06        作者:吴芬 李驰 李伟松 赖晓俊 林建荣

近日出炉的深圳经济半年报,给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深圳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297.6亿元,同比增长6.3%,超越2022年上半年3%、全年3.3%的增速。而作为“半年跑”的重要发力点,深圳民营经济一展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截至2022年底,深圳民营企业达237.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9%,为全市贡献了七成以上的税收。

在民营企业的成长之路上,深圳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出扶持政策、畅通融资渠道等路径,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2021年,深圳市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3)》,从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等7个方面制定32条措施。今年7月19日,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发布《深圳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围绕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保障企业获取经营场所、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量等领域,推出10个方面共100项重点任务,聚焦经营主体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为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深圳市税务部门融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民营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一是精准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费优惠政策在助力民营企业降成本、减负担、促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与财政、人民银行等部门密切合作,精准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二是多措并举服务民营企业。开展培育巩固税源、服务经营主体发展工作,通过构建税源分析、培育服务等机制,涵养优质税源、增强发展后劲;从税费收入、发票数据、登记户数、出口退税、研发投入、个税申报、利润表和“税银互动”等维度,分析深圳经济运行情况,为地方党委政府掌握民营企业动态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在税费政策供给精准度、宣传知晓度和落实执行力上打好“组合拳”,以政策清单化、辅导精准化、操作智能化,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及时回应民营企业诉求,通过深入调研民营企业,主动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民营经济人士,探索以数字化网格员、微税厅、税务工作站等形式进驻工业园、专业市场、重点商厦等,及时解决企业涉税难题。

近日,为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深圳税务部门开展民营企业重点关注问题调查,了解到企业集中反映的困难包括以下方面:

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民营企业在原材料、租金、人工三方面成本较高。据电子元器件生产经营企业反映,2022年,银浆、铜线等关键物料整体涨幅达15%~20%。部分企业随着业务扩张,办公场地需求逐步增大,用地、用房、用电等成本在经营成本中占比较高。

融资贷款存在困难。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缺乏足够抵押物,在融资中往往难以获得银行或金融机构支持。有的企业无土地、房屋等重资产,抵押范围小,只有部分设备可以用于抵押,而金融机构对设备成新率要求高,因而企业融资额度受限。

创新转型压力较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规模效益小、创新能力弱,在市场准入、品牌效应、资源获取、人才引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转型升级较难。部分民营企业正在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但面临企业能力有限、产业链不够完善等困难。例如,深圳民营服装企业缺乏完整的数字化产业链,本土直播运营、互联网营销、打造粉丝经济等方面较弱,传统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出口贸易业务受困。受中美贸易摩擦、消费需求放缓、周边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外贸订单量下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民营经济主体多元,发展层次不一,所处产业链梯度不同,需要包括税务部门在内的政府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精准施策、靶向用力,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扶持。

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等,加大对半导体、软件、信息技术等行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进一步落实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加强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配套衔接,优化行政事项办理程序、简化办理资料,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便利。

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民营企业。针对融资难问题,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在贷款规模、审批效率、抵押担保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鼓励中小银行与开放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深合作,提升金融业服务民营企业的质效。优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运作机制,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针对创新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解决企业供需难题。聚焦经营主体用地、用电、用工等发展需求,通过“工业上楼”“政府廉租物业”“稳岗补贴”等项目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大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联通,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促进链主企业带动链条企业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针对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加大科技创新财政补贴力度,积极培育、扶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开放式服务。建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支持优势企业提升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带动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柔性化人才引进机制,分类分级实施住房补贴、人才补贴等政策措施,有效支撑民营企业发展。

助力民营企业应对国际竞争。针对出口贸易业务受困问题,推进出口类政务服务事项集约化,加大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重点外资项目清单动态更新机制,做好资金、用地、能耗、环保等方面的一对一专项服务保障工作,降低民营外贸企业税费负担和出口贸易风险。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依托跨境电商、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平台为企业提供远程网上交流、供需信息对接等服务,带动链条企业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