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达人”和绿色箭岭的故事

2023年08月14日 版次:07        作者:本报记者 施斌 通讯员 徐寅琛

“先将厨余垃圾称重,然后剪碎与清水、红糖按照比例倒入桶中,搅拌均匀后密封保存。自然发酵3个月,环保酵素就制作完成了。”近日,在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刘安芬正在教乡亲们制作环保酵素。“环保酵素可以用来做厨卫的清洁,也可当肥料养护土壤。”

今年74岁的刘安芬是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奉化区税务局退休干部,多年来,她热衷环保事业,带领志愿者积极践行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倡导低碳生活。最近,她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达人”名单。

“垃圾积分”兑换出“零污染村”

2017年,刘安芬回到故乡箭岭村,村里离一级水源保护区横山水库只有15公里,但田野上随处可见农药瓶、农药袋,刺痛着她的神经,“我能为故乡做些什么?”她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安芬参加上海国际酵素产业博览会,我国率先推行“美丽家乡,零污染村庄建设”项目的示范村——北京市昌平区辛庄村村主任李志水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让她深受启发。回村后,刘安芬自掏腰包捐款10万元,向村委会提出要在箭岭村打造“零污染村”的计划。她主动带头,发动老姐妹、老同事和热心群众成立了垃圾分类志愿团队,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及环保酵素制作等方面的培训。

在她的带领下,箭岭村建立了一套农村垃圾减量方法,引入垃圾兑换积分制度,探索出厨余垃圾以外其他23类垃圾循环利用法,并在每月农历十八开展环保集市活动。这一天,村民可将家中的可回收物兑换成积分,再用积分换取日用品。目前,箭岭村厨余垃圾利用率达到100%,出村垃圾减少90%,成为名声在外的浙江省第一个“零污染村”。

如今的箭岭村,玉带般的箭岭溪沿着苍翠的山脚和村庄蜿蜒而过,屋舍俨然,如水墨画卷,让人心驰神往,再无“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情况。

酵素堆肥种出“金山银山”

“物尽其用,就是环保。”刘安芬认为,推广应用自制酵素,不仅能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还能引导大家养成绿色环保、低碳节约的好习惯。

10年前,刘安芬在一本科学杂志上了解到用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的方法,她经过实践、改良后制作出的酵素,可以用来做厨卫的清洁,也可当肥料养护土壤。她还牵头使志愿者协会与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进行合作,在村里引进“干物质好氧堆肥工艺”和“中国厨余堆肥试点项目”。她定制了一批堆肥箱和腐熟箱,村民把厨余垃圾收集后略微破碎,与调节物质按比例混合,倒入堆肥箱,喷洒少量酵素,大概40天后移到腐熟箱等待腐熟即可完成堆肥制作。这样制成的堆肥经研究院检测达到有机肥标准,这打通了厨余垃圾百分百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大堰镇依托这一酵素堆肥技术,大力发展酵素生态农业基地1000余亩,培育酵素猕猴桃、土豆等农产品,获得市场口碑和经济收益双赢。

大堰镇创建了“箭岭良耕”酵素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完善酵素农业产业链闭环。2022年,大堰镇酵素农业实现增收33.95万元,带动农户再就业80余人。刘安芬的酵素堆肥技术,助推家门口的“绿水青山”成为货真价实的“金山银山”。

讲好“箭岭”环保故事

做好箭岭村垃圾分类减量和酵素技术普及后,刘安芬开始积极宣传推广“零污染村”试验成果和经验,向更多人传播环保知识。

刘安芬学习制作微信公众号,发布箭岭村的各项环保实践和经验,定期更新环保小知识,供大家借鉴学习。她还邀请奉化区税务局“见实”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干部一起体验环保集市活动,为共建绿色美丽家园汇集更多公益力量。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刘安芬和志愿团队的事迹让箭岭村的知名度不断上升,其成功的环保做法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的肯定。2020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与奉化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箭岭村为基点,在奉化区大堰镇打造全国生态环境教育特色镇。

今年6月5日,集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研学、会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山实践”自然教育中心在箭岭村正式揭牌,成为大堰镇集中展示“两山”转化生动实践的重要窗口。刘安芬在大堰镇自然教育中心授课,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和游客传播垃圾分类、生态环保等理念,展现宁波奉化人居环境优美、人民共同富裕的成果。

“两山实践”,“银龄”有为。年逾古稀的刘安芬说:“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通过点滴行为,增强大家的生态环保意识,让更多人参与环保、践行环保,在社会上播撒更多环保与公益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