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漠止步的地方

2023年08月14日 版次:08        作者:满大千 海海

蓝天,白云,银沙,碧湖,红花,绿树,青青的草原。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错落参差,豪放的祝酒歌萦绕着挂满彩色经幡的蒙古包。阡陌间,宛若精致的山水画,一派桃源仙境。

这片草原叫德力格尔,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大德镇境内。德力格尔,蒙古语,意思是鲜花绽放、开阔明亮的地方。如今,这里是有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种生态的七彩草原,国家AAA级景区。而十几年前,这片绿色草原还是一片沙地,是一群不屈服的人硬生生在沙漠里种出了一棵树、一株草,成长为片片树林、满坡青草。

树林旁的山崖上,当地群众凿岩雕刻了三个大字——税务林。

塞外风沙犹自寒

国家税务总局阜新市税务局教育科科长李视明,清楚地记得2018年时德力格尔的样子。

那年3月,担任彰武县地方税务局党委委员、纪检组长的李视明,作为大德镇福聚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来到位于德力格尔草原北部的福聚昌村。当时福聚昌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是彰武草原生态示范区重点治理的前线,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困难。每家几亩薄田,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在沙土地里种点儿花生和地瓜(番薯),要么就是上山放羊……沙地贫瘠,花生地瓜吃地力,越种地越薄。冬天羊把草根啃光,年复一年,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远近的姑娘们没人愿意嫁到这里。

翻开历史长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彰武人的生存史,就是人与沙的抗争史。“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漫卷风沙埋河道,欲哭无泪哀胡杨。”……

2018年3月15日,李视明到福聚昌村的第一天清早,就跟着当时的村主任李红庆在村里了解情况。转了一上午,满眼是石砬子和黄黄的沙。中午转悠到一个叫半拉山的地方,村主任带着他到山脚下李老太家,只见老人手里拿着一把小蒜正准备做饭,看见他们来,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咱乡下人家没啥好吃的,山里挖的小蒜还算是个山货。咱这儿现如今地薄啊,山上也扒拉不出啥,就能挖出几颗小蒜。”她指着村主任说:“他们小的时候啊,这山上绿油油的,啥都有,还有张三(狼)呢。”

的确,历史上,德力格尔草原可是一个名气颇大的地方。彰武的老辈儿人都知道,清朝时,彰武名叫苏鲁克,是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清朝把德力格尔草原辟为皇家牧场,而且是养息牧场,是难得的天然好牧场。

100多年来,科尔沁的风沙“攻城略地”,让曾经是皇家牧场的彰武退化成沙漠化和半沙漠化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彰武土地沙化面积52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森林面积不足18万亩。彰武北部沙区乡镇平均沙层厚度超百米,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更是辽宁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风沙危害带和主要的沙尘发源地。

沙地贫瘠,为何不去治沙绿化?

跟风沙斗争了70年的彰武人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但是,劳动力流失,财力不足,满山遍野山石砬子,种树的成活率低得让人绝望。

李视明在村里走了一圈,心里拔凉拔凉的:驻村工作队是来帮助群众脱贫的,可是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谈何容易?

“不容易也得干啊,总得有个突破口。”李视明想。

当时福聚昌村驻村工作队6名队员全部来自阜新市和彰武县税务部门,李视明作为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他要常驻村里。

福聚昌村到阜新市区160公里,开车要2个多小时。村里根本没有住宿的条件,办公也只能在村委会门卫的小耳房里。他们6个人,白天在耳房里商量脱贫之策,晚上不需要常驻的同志可以回家,李视明就到镇上去借宿。

深冬的夜漫长,前半夜生炉子尚有一丝暖意,后半夜炉火熄灭后,刺骨的北风顺着门缝往里钻,下面是火炕,上面是冷风。李视明翻来覆去睡不着,琢磨着怎么开展工作。

就在那间连取暖设施都没有的破耳房里,李视明和同志们制定了第一步计划——调研。

他们和镇、村干部谈心,走家串户跟村民聊天,聊出去打工的孩子、聊山上啃草根的羊、聊漫天的风沙、聊在石砬子上种树中不中……

调研结果证明,村里的穷根子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恶劣是因为科尔沁沙漠南侵,沙进人退。自然环境改变难,有风沙难治理的原因,也有劳动力外出、财力不足、粗放种植养殖等多种因素。

对于工作队队员来说,这个调研结果就像被灌了满嘴的风沙,咽不下又吐不出。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可这也是最难做到的,没有政府和村民们鼎力相助,肯定不好使。

李视明想到了一个人——大德镇党委书记段文刚。

段文刚到大德镇刚一年多。过去一年来,他也在带领人员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小德阁水库来水方向有一片湿地草场,旱年草场变大,雨水多的年景变成湿地。如果以这片湿地为中心,在这里的山上栽树、沙地种草,那这里是不是就能变成一片青青草原?他们要在这科尔沁沙漠南端造一片草原。

热情如火的李视明,满怀绿色梦想的段文刚,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税务部门帮忙筹措资金,还动员干部上山种树,镇政府则请来了造林治沙专家。来自各方的治沙力量合成一股劲,拧成一根绳,要改变这荒芜的沙土地,赶走这不堪的贫困,让大德镇成为科尔沁沙漠止步的地方。

情况汇总到税务局,局领导眼前一亮,感到责无旁贷。领导选派精兵强将,与大德镇政府人员一起,从地质条件、历史环境、地域特点和致富需求出发,展开系统调研,一群想干事的人动了起来。

一把铁锹,一棵树,一个希望

2018年4月,战役打响。

一把铁锹、一根树苗,肩扛手提,大德镇福聚昌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和60多名前来支援的税务人员冲进了沙土地,开启了最艰苦的战斗。

铁锹、镐头、土篮、水桶,这些最简单的工具,是当时他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在光秃秃的山坡上,税务人员挖下了第一锹沙土,栽下了第一株树苗,也栽下了税务人绿色希望的种子。

从此,大德镇正式向黄沙宣战,同时调整全镇产业结构,打造全域旅游理念,以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恢复,德力格尔草原景区开工建设。

如果有人认为,栽下几棵树、种下几株草,科尔沁的黄沙就望而却步、回心转意,那就太天真了。

百年来,科尔沁沙地的主角就是漫漫黄沙。每年,强劲的西北风裹挟着黄沙源源不断输送到这里,不会因为种了几棵树、撒了几粒草籽就格外开恩。

一阵黄毛风刮过,根系尚未丰满的小草就被撅出来随风翻滚,弱小的树苗苗同样难抗风沙,岌岌可危。税务人种下的小树苗,缺土、缺水又遇科尔沁狂躁的风沙,能活下去吗?

在科尔沁风沙的狂虐下,第一茬小树苗的成活率还不及50%。望着死了的小树苗,村民们的热情一下子跌落下来。“要是那么容易种,俺们早都种啦。”

看到村民们脸上的失落,李视明和驻村工作队员在破旧的门卫耳房里默默不语,放弃?绝不可能!咋办?找原因,接着干。

他们上山分析一株一株小树苗,研究一棵一棵小草。

队员李宁发现,“这个坑挖得有点儿浅”。队员高咏志看到,“这个树坑下面有石头,不行”。队员王威说:“土太干了,把不住树根啊。”

李视明开着自己的车,市、县、镇、村,无数次往返,找专家、取经验。他还挖了当地的沙土送到省林科院、防风固沙研究所去检测,访问那些有经验的防风固沙劳模们……

阜新市科技局有一位农业专家叫刘勇海,他也是林业方面的专家。那些天,他被李视明盯上了,李视明得空儿就跟他说林子的问题。一天,李视明干脆大半夜将刘勇海直接请到了福聚昌村。第二天凌晨4点,两个人就直奔林地而去。在林地上,专家看了地质条件、土壤状态、树木品种等,提出要深种,要保持土壤的湿度,更要选择好树种。最后两人得出结论:种植元宝枫是比较好的选择。

科学的方法,还要结合本地的“土招儿”。

李视明带着队员去找彰武本地的“土专家”。他找到植树造林模范侯贵,向老模范聊了自己遇到的困难。侯贵带着他们去自家的林地里实地传授经验:“你看这个办法你能用不?挖沟法,在沟里用薄膜涵住水分,让水慢慢渗透。”听说旁边那个镇上有人用“滴水法”挺管用,李视明立刻驱车前往,蹲在林地里跟人刨根问底儿……

驻村队员们不懈的努力感染了村民。

黄沙卷走小草,那就补种;狂风吹倒树苗,那就扶起来再种;没有水,就肩扛手提运水上山;顶着狂风,踏着黄沙,春天的希望一浪高过一浪。紧接着,市县两级税务人组成不同的行动小组,利用业余时间一波一波上山;村民们赶上驴车,拉上大铁皮桶灌满水奔向沙土地;防风固沙的专家们也参与进来,建起防风屏障、固沙网格。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先固丘脚、借风削顶、分期治理、步步前进……

每年4月—5月,正是彰武地区栽树的季节。4月初栽下的树被狂风摧残了,5月税务人再次上山,一场新的会战再次展开,山坡上再度立起了翠绿的小树苗。从前光秃秃的山坡,有了绿色。虽然这些树苗还小,但却传递出了信心和希望:两年后它们会扎下根,五年后就会郁郁葱葱,十年后……希望充盈着每个人的心。

树是补种了,可羊和牛还偷偷上山吃草啃树。

在农村,不让放羊会损害到家家户户的利益。怎么办?李视明找到了村治保主任、民兵连长、县致富带头人王振伟。王振伟年轻,头脑灵活。他跟李视明长谈后说:“李书记,我支持你,我家的羊从明天起绝不上山。”不仅自己不放羊,他还动员村民们都不上山放牧。为了解决羊饲料问题,他自费去省城购买了打草机,把秸秆、草苜蓿之类打碎,留下自己用的后发给村民们。后来,大德镇全镇封山禁牧。

就在这时,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开始,合并后的新税务机构,会继续支持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绿化工作吗?2018年8月,李视明火急火燎地赶回局里,向新一届领导班子汇报驻村工作队当前的工作和目前彰武县大德镇绿化建设情况。

阜新市税务局党委明确表示坚决支持,局党委专门开会,听取驻村工作队汇报,精心筹划帮扶和种植事宜,敲定供树渠道、树苗质量、实施计划、后续维护等细节问题,力争把植树造林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助力大德镇经济向更高质量迈进。

刻在石头上,藏在心底里

古今中外,许多名城都湮灭在风沙中,楼兰、精绝、统万城、骆驼城……但这一魔咒,被新中国打破,科尔沁的黄龙在辽宁省彰武县颓然垂下狂暴的头颅,在大德镇那一片新绿前止步。

1952年辽西省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在彰武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科学治沙工作的开启,这让彰武站在了新中国治沙最前沿,更开启了彰武人战风斗沙的不屈历史。

从第一株树苗成活开始,一片黄沙中有了绿色,税务人播种绿色的脚步从此没有停下。到2022年,当地税务部门出动540多人次,种了5片林地,最大的一片有280亩,最小的也有60亩。

大德镇的群众自发刻了一座石碑,上书三个大字——税务林。

已经无从追溯是谁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只知道没有一个人反对。在村民心中,是税务人的无私奉献,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

碑立起来的时候,村民一个接一个跟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握手:“你们为村里造了一片林,我们没啥回报,立个碑让子孙后代记住这林子是咋来的。”驻村工作队的同志看着这块石碑,激动得无以言表。他们被风沙吹打过的脸庞变黑了、粗糙了,笑容却更深沉了。他们被铁锹磨出老茧的手越发充满了力量。他们的心更加坚定了。

税务林,绿了沙漠荒山,驻村工作并没有结束。

2019年,驻村工作队在阜新市税务局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当地政策,把经济林树种栽到农民的庭院里,鼓励他们弃种可能导致土地沙化严重的花生、番薯等作物。

李视明再次把刘勇海请到大德镇,给大德镇的庭院经济“开方抓药”。于是,高产的岳阳红苹果、早熟的乙女苹果、特种马铃薯成了首推品种。树下再放上20只幼鹅苗,鹅粪做肥料,再养上两只羊……“绿水青山”搬进后院,“金山银山”留在家里。

2020年金秋,马铃薯成熟的季节。

大货车开进福聚昌村,本来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赵春伟带着经纪人挨家挨户收特种马铃薯,收货点钱,即刻结账。村民们前后院子里的特种马铃薯都不用出村,就销售一空。整整3万公斤,直接送上火车,出口俄罗斯。

另外,因为调研工作充分,科学谋划,税务林建设也走出了防风固沙与经济效益并行的路子。当年选择的树种以经济林为主,元宝枫、桑葚等不仅降服了桀骜的黄龙,还很快体现出经济价值。到2020年,全村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脱贫,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咱们种这些经济树种,后劲儿十足。”“就说这元宝枫籽,防癌、延缓衰老、保护大脑。”“国外企业早都盯上了,有多少要多少。”……驻村工作队员这样说,农民们也这样说。

福聚昌村变了,在外打工的人回来了。那个收走3万公斤特种马铃薯的赵春伟,放弃了城里的服装生意,毫不犹豫地回家了。他把庭院装修得古色古香,将采摘、餐饮、旅游融为一体,把传统的农家乐变成了乡村绿色休闲会所,实实在在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0年,有村民觉得“税务林”石碑太小,又在山崖上刻下了“税务林”三个火红的大字。

6年间,阜新市税务局派到福聚昌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换了3批。“当年我们喊出口号,要打造千亩税务林,今天不仅实现了,而且超额完成目标,我们植树少说也有1200亩,成活成林的也过千亩了。”说这话的时候,税务局驻大德镇福聚昌村工作队的同志们很有底气。

更有底气的是阜新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项阳,他说:“2018年开始,在大德镇政府的支持下、在福聚昌村百姓的协助下,在来自全国各地各方力量的大力帮助下,我们阜新税务人耕耘六载,在原有的防沙治沙成果基础上,为这片昔日‘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砾地变为如今生机勃勃、助力振兴的千亩税务林做了一些工作。我们不会停步,还将以如磐的信念、接力的奋斗,扩大这片绿色的海,稳固这片绿色的希望!”

阜新市税务局连续3年获评全市“驻村扶贫先进单位”,蝉联两届“全国文明单位”。千亩“税务林”的事迹,先后被“学习强国”、《辽宁日报》《辽宁法制报》等宣传报道。

经过70余年的科学治理,彰武县林地面积由建国前的18万亩增长至2019年的212.9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9%提高到2019年的约31.5%,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十年的每年平均5天。

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显示,在辽西北生态建设的带动下,与2005年—2008年平均值相比,2020年沈阳都市圈大气降尘量下降32.5%。彰武已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的“挡沙墙”和“碳汇库”,有力保护了辽宁乃至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

昔日的石砬子、沙梁子、沙湾子已经踪迹全无,税务林中那高亢嘹亮的蒙古长调引领着天上的流云在绿树间萦绕,那驯服的风儿一声一声唱和着,尽情尽意飞向遥远的天际。

这不是梦,这是今日科尔沁沙漠“八百里瀚海”南缘的彰武。那曾经无情地击打着人们肌肤的狂沙不见了。头顶的苍穹,越来越蓝;脚下的大地,越来越绿。

这里有你的功劳,郁郁葱葱的税务林;这里有你的守候,阜新税务人。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阜新市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