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携手工商联 真招实措解疑难

2023年08月15日 版次:04        作者:本报记者 何爽 通讯员 赵立鑫 李东辉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吉林省税务局和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税商联动+六直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全省税商合作内容更加丰富。

吉林省通化市作为东北地区唯一获批全国新时代“两个健康”(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先行区创建经验推广试点的城市,当地民营经济贡献了72%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就业,民营经济主体占全市经营主体的99.4%。通化市税务部门与工商联深入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持续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补血供氧”。

一条专线直连

走进通化市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中心的“税商惠企工作室”,通化市工商联的工作人员正忙着登记民营企业涉税诉求台账,并通过直连通道将诉求任务工单传递至税务部门。

通化市工商联工会主席宋岩介绍:“今年2月,我们和税务部门组建‘税商惠企工作室’,并开设了民营企业意见专线。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专线提出涉税意见建议、反映诉求问题,工商联工作人员会直接反馈给税务部门,绝大多数复杂事项都会在3日内解决。”

通化市税务局纳税服务科负责人孔繁华告诉记者,该局选派业务骨干,组建“税商服务顾问团队”与工商联对接,专门受理民营企业的涉税诉求,并且建立了新业态、拟上市、专精特新、助招商推招商、重点项目(企业)等多个服务专班及相应帮扶制度,根据政策变化及民营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及时推出个性化服务举措,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难题。

高效工作的背后是完善的制度保障。记者注意到,在“税商惠企工作室”的墙上,张贴着《税商联动会商协商制度》《税商联动快速响应机制》《“税商企”党建共建联合机制》《“双十”联动常态化推进管理办法》四项制度。“制度上墙,是为了方便随时对照执行,让制度更好落地。”宋岩说。

在制度的保障下,民营企业的声音传递更顺畅。目前,通化税务部门已通过“税商惠企工作室”采纳民营企业家建议25条,受理解决民营企业诉求51件。

一个窗口通办

今年3月,通化市政务服务大厦正式投入运营,一市两区共81个部门同时进驻,群众可在此办理2674个事项,真正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

在政务服务大厦里,东昌区税务局、医药高新区税务局、通化市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与通化市工商联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共同设置了民企“办不成”事项收集窗口,民营企业在其他独立窗口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均可在此综合窗口反映,实现政务服务深度融合。

“不久前,我们的工程款得不到及时结算造成了公司资金短缺,无法正常经营,还欠了税款,面临纳税信用等级降级的风险。”通化市华天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华回忆道。刘华把问题和困难反映到民企“办不成”事项收集窗口,税务干部和工商联工作人员在查明情况后,立即与被施工单位取得联系,几经沟通,终于得到了被施工单位的还款承诺。

“拿到工程回款后,我们立即还清了所欠税款,现在,已经恢复了正常生产经营。”刘华高兴地说。

据统计,通过民企“办不成”事项收集窗口,税务和工商联干部已为900余人次答疑解难。

多方联动共护

“在公司急需资金购买原材料时,税务、工商联、银行三部门工作人员一起上门来帮助我们通过‘税商银互动’获得贷款490万元,资金到账快、服务效率高。”集安市集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先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通化市税务局在原有“税银互动”的基础上,牵头开展“税商银互动”,与17家地方性银行签订联动合作协议,开发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融资产品,让更多依法诚信纳税企业获得融资支持。2022年以来,先后为企业提供贷款7.27亿元。

不仅如此,通化市税务局与工商联和政法机关还建立了“税商法”联动战线,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分别在工商联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工作站,对企业和企业家涉税司法问题实行多部门联动办理。先后组织21名税务干部参与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工作,为3户被起诉企业提供专业评估,共化解争议11件,作出不予处罚决定819户次。

今年3月,在通化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公检法司、市监局、商务局、政数局、人社局、发改委、海关、退役军人事务局、通化师范学院等多家单位组成了“税商联动+多方融入”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合作范围越来越广、惠企举措越做越实,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护航的力量越来越强。

近期,吉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海英对通化市税商联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通化市税务局、市工商联充分发挥“两个健康”先行区优势,继续积累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中心的好经验、税商联动好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通化经验”。下一步,通化市税务局将拓宽共治格局、加强部门协作,营造宜商惠企的政策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尊商亲商的社会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