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会上发布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重要成果,相关数据十分亮眼——三年来,全国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过5.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
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出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的重大决定,进一步凸显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目前,我国绿色税收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已基本形成,各地税务部门持续深入落实落细绿色税收政策,有力支持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增值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相比,环保税、资源税等小税种带来的税收收入并不高,但作为税务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能仅仅关注这些绿色税种的税收意义和财政意义,而应立足长远,从高站位,发挥好绿色税制的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突出。通过环保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等绿色税种立法实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多税种综合作用,能够合理调节资源环境使用成本,进而推动绿色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同时,绿色税收政策在促进消费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转变等方面,可以发挥直接而有力的作用,比如,对节能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对电动汽车不征消费税,对鞭炮、实木地板、铅蓄电池等征收消费税,对节能环保、低碳排放给予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都能够有效引导绿色消费,从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危机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这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充分发挥绿色税收的正向激励作用,持续引导低碳生产生活,为“双碳”目标实现保驾护航。
对于税务部门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到绿色税收的重要意义,坚决摒弃“税小可不为”的错误认识,切实通过行之有效的举措,让绿色税收政策更深入地“扎根”,让其“创绿”效应更充分地发挥。结合大连市税务部门的实践看,要进一步提升绿色税收政策落实质效,需要多方面综合发力。
首先,切实开展多元化探索,提升纳税服务“创新力”。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持续将“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根据不同企业的经营情况精准推送可适用的绿色税收政策。同时,要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纳税人少跑腿”,全面推行相关涉税业务网上办理,优化减免优惠享受流程,帮助企业高效、顺畅享受绿色税惠,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大连市企业享受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等优惠的数量,同比增长3.4%,工业企业购进环境治理服务的数量,同比增长5.1%。这说明企业加大节能环保力度的信心与决心比以往更足了。
其次,持续深化跨部门合作,扩大精诚共治“朋友圈”。大连市税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大同财政、公安、海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应急管理等部门合作力度,建立了排污许可、环保监测、农用地转用、渔业养殖权(水域滩涂养殖证)、采矿许可、取水许可、尾矿库安全生产许可等相关涉税信息双向传递工作机制,充分共享数据,强化相关税种监管,实现对环保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绿色税收的精诚共治和精准监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大连针对固体废物征收的环保税同比下降97.1%,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征收的环保税同比下降11.4%;纳税人大气、水污染物排放当量同比下降14.8%。
最后,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强化税收风险“防控力”。近年来,大连市税务部门积极运用多项科技手段,提升“以数促绿”效能,不仅在全国率先利用无人机航摄技术,精准测算矿山开采、堆场堆料等数据,实现资源税、环保税等精准征管,而且分行业编写环保税征管操作指南,分税目建立资源税税源管理清册,梳理提炼风险点,将风险指标内嵌于管理平台,对疑点数据定期进行筛选提示,在提示企业足额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确保应征税款及时入库。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大连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