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宁波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升级

2023年08月23日 版次:08        作者:杨斌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长三角既有“龙头车企起舞”,又有“产业配套协同”,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逾279万台,占全国比重超过40%,占全球比重达25%。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地区之一,宁波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扎实的汽车工业基础,承接了上海特斯拉等长三角头部新能源整车工厂的配套供应业务,在市内形成了以拓普集团、均胜电子、旭升集团等企业为“链头”的宁波市新能源整车供应链。目前,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企业对宁波市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但其面临的困境和瓶颈需重点关注。

盈利面连续三年超六成,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企业快速发展

在长三角各类新能源整车工厂产能攀升的影响下,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企业数增长较快,2022年较2020年增加143户,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分别为51.9%和27.3%。截至2022年底,宁波市共有1374户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企业。

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升,利润逆势上行。2022年,链上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8.4%,远高于宁波市平均增速,其中一级供应商和高关联供应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高达51.7%和1.06倍;营收利润率为6.9%,高出宁波市全部企业营收利润率1个百分点。从企业盈利面来看,2020年—2022年链上企业盈利面始终高于65%,3年分别为66.8%、68.6%和70.5%,链上企业整体盈利增长明显好于其他企业。

税费政策护航投资加码,资产规模增势强劲。近年新能源汽车的投产扩产带给链上企业较强的发展预期,同时在各类优惠政策“催化剂”作用下,企业资产规模加速攀升。链上企业近两年购入机械、设备类产品增长迅速,固定资产净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96.7%,尤其是与头部新能源整车工厂有高关联度的配套企业。此外,2022年链上再投资企业中26%的企业享受了大规模留抵退税超4亿元,显示链上企业扩产增资步伐趋稳,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保驾护航作用明显。

产业附加值较低、抗风险能力弱,发展仍存问题和瓶颈

经营主体面广块小,承接配套整体不多。宁波市汽车零配件企业数量虽多但体量偏小,缺少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大型汽配龙头企业。截至2022年底,宁波市共有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4580户,仅1%的企业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一级供应商企业户数、销售额占宁波市汽车零配件企业总数比重分别仅为0.3%和3.2%,占比明显偏低;长三角头部车企在宁波市采购总额占其总采购额的比重仅在5.5%左右,宁波市企业承接配套业务金额体量相对不大。

产业链水平相对较低,新能源化程度不高。宁波市新能源供应链上企业直接配套的商品以悬挂连接件、压铸壳体、底盘车身等传统汽车零配件为主,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电机、电控、电池)核心配套领域未有建树。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一直缺少核心零配件企业,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配套缺失到目前的“三电”布局滞后,导致宁波市汽车产业长期处于整体产业链层级相对不高、产业附加值较低、企业盈利空间小的状态。

链上企业增加值关联度高,抗断链风险能力较弱。从2022年链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变化情况看,来自长三角头部车企的增收占总增收量的97.1%,即链上企业销售增长绝大部分依赖头部车企的带动。从分户数据来看,有61.6%的企业销售扩增完全依赖于头部企业产业链条,若失去其配套供应,销售将出现负增长走势,其中不乏重点企业。宁波市绝大多数汽配企业话语权处于明显弱势端,抗风险能力不强。

培育龙头企业和中高端品牌,助力产业链走向更高端、更完整

把握机遇做大产业新增量,承接头部车企新产能配套。一是对接头部车企需求变化,优化产品供给结构。紧跟长三角头部车企的产品和投资变化趋势,加快形成高端产品供给体系,着力争取扩能项目,针对整车工厂的产能留存空间和新工厂设立计划,提前谋划布局、对口争取。二是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点,增强自身吸引力。抓住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创新布局产业链,聚力攻坚重点技术,以技术飞跃引领层级跨越。三是打造配套龙头企业。针对造车新势力和“三电”等重点领域,加大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链条聚商方式的招商力度,推动宁波市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条体系走向更高端、更完整。

培育新能源龙头车企,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一是目前宁波市有8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其中只有一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建议充分发挥宁波市汽车产业整零协同的产业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培育一批中高端自主品牌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集中力量培育龙头车企。二是强化技术研发创新,抢占未来发展赛道。加强政府引导,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以及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配套零部件研发制造,促进汽车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整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汽车相关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三是加强外向发展战略,在外需选择上更多元。充分利用现有的出口渠道,加速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议加大对中欧班列等外运方式的补贴,减轻企业运费负担,增强产品价格优势。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前湾新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