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汽车产业转型:领先西部 仍需努力

2023年08月23日 版次:08        作者:彭星 张代恒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目前有整车生产企业21家,具备年产400万辆车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以长安系为龙头、十多家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总体处于西部领先水平。今年以来,重庆市汽车产业克服了消费需求回落、市场价格战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新能源转型偏慢。

重庆汽车产业的“亮点”

上半年,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实现税收103.9亿元,同比增长87%,快于全市整体税收增速,也快于全国汽车税收平均增速;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可比增长18.8%,较第一季度加快8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税收比重达到20.8%,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工业第一大支柱行业税收地位。

整车制造规模较大,汽车配套增长较快。汽车产业中,整车制造业因缴纳消费税,又是整个产业链利润较丰厚的环节,税收规模最大,上半年实现55.4亿元,占行业税收比重超过五成;但今年以来受需求疲软、价格战冲击等因素影响,企业增值盈利空间收窄,税收可比下降2.4%,慢于汽车行业整体增速21.2个百分点。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实现税收48.5亿元,可比增长63%,主要是去年办理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到期推动。

重庆市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170户,上半年实现税收95.2亿元,可比增长12.4%,占汽车行业税收比重达到91.6%,总体保持稳定运行态势。从重点企业看,以生产新能源汽车为主的赛力斯汽车、深蓝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2%和3倍,税收增长11.2倍和7.4倍;以生产传统燃油车为主的长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产量分别下降25%和20.2%,税收下降6.7%和微增长3.1%,反映出重庆市汽车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上半年重庆市汽车行业销售金额同比增长8.9%,较第一季度加快9.8个百分点。受益于国内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完善,新能源、新技术迭代升级等利好因素,上半年重庆市汽车出口销售金额同比大增62%,明显好于电子等其他行业。

需要重点关注的“隐忧”

尽管上半年重庆汽车产业运行总体稳中向好,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隐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重庆主力车企产品普遍中低端化、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导致税收贡献较低。2022年,重庆市乘用车单车平均售价11万元左右,低于全国平均售价近4万元;单车平均纳税仅5000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重点支柱税源方面,重庆市汽车行业年纳税规模前100强企业中,尚无百亿企业,仅有长安汽车年纳税规模在50亿元以上,10亿元~50亿元的只有2户,税源大户相对较少。

今年以来,受需求减弱、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重庆市汽车行业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1月—5月,重庆汽车产量86.2万辆,同比下降6.9%,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在全国汽车终端零售城市中,市场占有率也仅有2.2%。

新能源转型偏慢。1月—5月,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汽车总产量比重为14%,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仅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4.3%,不到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两成。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和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合计销量约22万辆,仅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的1/5左右。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实现税收1.8亿元,占全市汽车产业税收比重仅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尚不足以支撑全市汽车产业的发展。

目前,长安汽车和赛力斯是重庆汽车的龙头企业,其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比重达到八成以上。但是,这两家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板块由于产品研发和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加之产销量尚处于爬坡阶段,陷于“增收不增利”的亏损状态。受此影响,上半年长安汽车的新能源车板块仍无税收贡献,赛力斯汽车留抵退税较多导致实际净入库税收仍为负数。此外,华晨鑫源、上汽红岩、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这些重点企业新能源转型滞后,税收下降或者微增长。

重庆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机、电控、电池)、“三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不强,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仅30%左右,相比特斯拉上海工厂零部件本地化率90%的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促进重庆汽车产业转型的建议

加快推动传统燃油车企向电动化转型,实施整车产能重整行动,推动优势整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新能源汽车产能。提高自动驾驶系统装车比例,争取新能源汽车开发数据库和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数据库在重庆布局,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布局中高端乘用车市场,逐步扩大先进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高强度车身等应用,持续提高汽车产品单车价值,增强产品附加值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加快促进重庆成都两地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衔接,协同发展产业链,加强两地汽车产业信息互联互通,推动“成渝氢走廊”共建共享,合力打造汽车产业集群。全面融入全国汽车大市场建设,一方面,向国家部委争取支持重心由具体项目调整为重大政策突破,建设全国汽车重要产业链备份基地;另一方面,积极融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体系。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大通道优势,助力本土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走出去”。

提升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以整车为牵引,吸引“三电”、“三智”、氢燃料电池、充电设备等上下游关键环节企业向重庆集聚,完善充换电、加注氢、车路协同等设施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应用生态。加大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企业布局商超店、体验中心、用户中心。积极引导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变,完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物流、金融、保险、二手车交易、维修保养、零部件配送、装潢改装、回收利用、应急救援等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链,打造多场景、多需求共享服务生态圈。

在财税政策方面,建议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流程,加快退免税办理进度,提升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的便利性。及时制定中央补贴政策退出后的举措,做好应对准备。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