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分行业看,制造业及与之相关的批发零售业,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818亿元,占比41%。分企业规模看,中小微企业受益最明显,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766亿元,占比62%。
最近这段时间,“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在经济界持续引发关注和探讨。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杠杆率没有出现较大波动,表明我国资产负债表具有较强的均衡稳定性,即经济实体投资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势选择,而不是具有追求“债务最小化”的趋势选择,这背后折射出经营主体对经济期望效用最大化趋势的信心。笔者认为,这与我国持续推进实施减税降费和税收征管改革密切相关。
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帕累托改进。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减税降费,不断优化税收征管和服务,有效强化了经营主体经济预期——这是经营主体实现帕累托改进的重要基础,税收持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助于稳定经营主体的宏观预期。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我国持续实施并不断优化税费优惠政策,从直接减税降费,到减税退税并举,再到“减税降费+留抵退税+缓税缓费”,大力度、多样化、持续性税费红利,产生了良好效应。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8.8万亿元,宏观税负从2012年的18.7%降至2022年的13.8%。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9279亿元。在经济下行态势下,税费优惠政策不仅能够传递稳定宏观经济、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而且相对于政府其他类型的支出性政策,税费优惠政策更具稳定性和直接性,能够增加企业的净利润和现金流,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税收征管改革带来的利好,有效降低了经营主体的成本预期。近年来,全国税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加快建设智慧税务,使得广大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即可畅享网上办税缴费的便利。有力的税收征管改革举措,既确保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落细,又有效降低了经营主体的办税缴费成本。数据显示,仅“十三五”期间,税务部门就通过一系列简政便民举措,实现了“四减”:减审批,由87项减少至1项;减事项,税费业务事项精减49%;减资料,报送资料压减50%;减证明,税务证明事项减少58%。智慧税务建设深入推进,促使企业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强化了自身涉税管理,进而提升纳税信用管理质效和信用评级,整个社会经济金融、投资活动预期也因纳税信用评级而得到进一步改善。
——支持科技创新的“税基式”减免优惠,有效引导经营主体增强了对研发效益和经济增长收益预期。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我国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基式”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支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结合实际看,从企业开始研发,到取得科技成果,再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税基式”减免优惠可以为企业有效减轻负担,给予企业一定的“缓冲期”,促使其更有信心进行长期的科技研发。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减免金额年均增幅达到28.8%。在税费红利激励下,5年来高技术产业涉税经营主体的数量年均增长9.1%,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年均增长25.1%。
对于企业来说,开展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预期收益回报是不确定的,存在一定风险。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基式”优惠政策,为企业“对冲”了研发风险,让企业增强了研发受益预期。从实际效果看,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基式”优惠政策让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随着新技术的开发,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技术市场随之可以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这种良好效应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效率优化。
总而言之,当基于一种悲观预期时,居民及企业会在资源配置上减少消费、不再扩大生产,转而致力于减少负债,降低杠杆率——这实质上是居民及企业在追求效用最大化情况下实现的一种劣质均衡,这种均衡不是帕累托改进。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减税降费和税收征管改革举措,既稳定了经营主体的宏观预期,又降低了经营主体的成本预期,还增强了经营主体对经济增长收益预期,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经营主体实现帕累托改进基础更好、动力更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