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这些财税文物值得你驻足细看

2023年09月04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中艺

最近,记者来到浙江杭州。西湖之畔的吴山,坐落着中国财税博物馆。从著名的河坊街登上吴山,鼎沸的人声渐渐退去,苍翠的树木掩映中,一座庄重的石质建筑呈现在眼前,这就是中国财税博物馆。在如此热闹的景区中,这样一方展示财税历史文化的安静天地,让人一下心生向往。

从博物馆正门进入,正对大门是通往二层的阶梯,右边则是展厅区域。听身旁的讲解员介绍说,博物馆共有3层、5个展厅,分别为负一层的财富中国展厅,一层的中国近代财税历史展厅、中国当代财税历史展厅和二层的中国古代财税历史展厅、中国会计史展厅。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近当代,馆藏的历代官铸银锭系列文物,在国内博物馆界具有相当影响力。

“以经济的视角面对历史,用文化的变迁演绎财税”,开馆19年来,中国财税博物馆以方寸之地让人思接千载、神交古人,用具象文物重现历史、启迪“财智”,成为展示和传播财税文化的重要基地。

今天,就请大家跟着记者的脚步,一起逛逛这座“含金量”极高的博物馆,品味文物背后的历史,了解博物馆建设的故事。

说文解物————————————————

南宋出门税银铤:

出门税 收的是哪“门”子税?

走进中国财税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财税历史展厅,讲解员金烨指着一枚银铤,娓娓道出它与税收的故事。

中国财税博物馆所在的杭州,在南宋时被称作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这枚银铤就是南宋的出门税银铤。

这枚出门税银铤是南宋政府将征收的出门税税钱换成银两,再聚合打造成的。银铤长12.8厘米,宽7厘米,高1.5厘米,重963克。银铤形状为弧首束腰,正面有“真聂二助聚□”“出门税”等铭文。“聂二”是工匠名,“真”为店名铺号,“□”不明,可能是商标或暗记之类。

这银铤上刻的“助聚”二字,是收集、聚合的意思,也就是指将收缴上来的税银聚合打造成银铤。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这枚银铤是用官方征收的出门税税钱兑换成白银铸成的。

那么,出门税是什么呢?

出门税的“门”指的是哪个门?

“出门税的‘门’指的是城门,出门税即运送货物出城门所缴纳的税款,属于商税。行商商队进城门不用缴税,出城门则需要按携带货物核价抽税,故称出门税,这也就是出门税银铤的来历。”金烨说。

有收出门税的底气,说明宋代货物贸易发达,商品经济活跃,政府尤其重视征收商税。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建立宋朝。同年,宋朝颁布我国历史上首部商税法律《商税则例》。

遗憾的是,《商税则例》现已无存,但讲解员金烨提到,从现存的《文献通考》一书中,还可以看到宋朝商税制度的部分内容。

比如有关商税的征收范围,《文献通考·征榷考一》中记载:“关市之税:凡布帛、什器、香药、宝货、羊、彘,民间典卖庄田、店宅、马、驴、骡、橐驼,及商人贩茶、盐,皆算。”可见当时政府对各类货物、动产、不动产的交易均课征商税。

关于商税的税率,该书记载:“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居者市鬻,谓之‘住税’,每千钱算三十。”商人贩运货物,税率为货价的2%;商人在固定地点出售货物,税率为货价的3%。

金烨接着介绍:“宋朝的商税制度比较完善,有关偷逃税的处罚措施和标准,在宋朝也有明确规定,甚至还有捉拿逃税者的奖励措施。”

《文献通考·征榷考一》记载:“有敢藏匿物货,为官司所捕获,没其三分之一,以其半畀捕者。”这段文字详细记载,偷逃商税者一经抓获,罚没其货物价值的1/3,并将其中的一半,即全部货物价值的1/6奖励给抓获逃税者的人。

“出门税制度还规定了商队行经的路线,走小路避税的商人会受到处罚。”金烨说。

宋代时对行商征税,由商人运销商品路途中的关卡完成,因此,行商所走的路线关系到能否足额征收出门税。所以商人贩运货物不走规定路线而走小路的,属于违法,处罚标准为货额的1/10。

《清明上河图》和出门税的“梦幻联动”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朝繁荣的市井生活。《清明上河图》中,在靠近城门附近有一所房舍,房舍里有一位坐在椅子上、穿着右衽长衫、头戴官帽的人物,房舍墙壁上张贴有文字。房舍中人物的右边有一座称重的器物,房舍门外则有九件捆扎完善、体积较大的包袋。

“有研究认为,这所房舍正是宋代设在城门附近征收出门税的关卡,房舍中人物为征收人员,墙壁上张贴的文字为税则,征收人员和商贩正在根据货物的重量估算货价。”金烨说,“可以想象,也许这九个包袋里,正是商人要运出城门贩卖的布匹或是茶叶等货物,称了重量后正在确定征收商税的税额。”

出门税主要在哪些地域征收?这可以从出门税银铤的出土地点得窥一斑。目前,南宋的出门税银铤大多是在河南、江苏、安徽、湖北、陕西等地区发现的,这些地点也正是南宋与金的边界地区。

南宋时期,宋、辽、金在交界地区设立了榷场,即货物交易的互市市场。出门税银铤密集出土于榷场所在地区,表明当时边界处的行商和住在那里的边民是缴纳出门税的重要人群。

清代官盐牌长啥样

沿着博物馆展厅继续向前,一枚刻着朱红大字的官盐牌映入眼帘。

这是一枚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两浙盐运使司巡抚盐漕部院官盐牌。这枚官盐牌为木质、朱漆底,正中心竖排“官盐”两个大字。

“这张官盐牌有什么用?为什么牌中心要强调地写上‘官盐’两个大字?这还要从古代的盐政制度说起。”讲解员金烨介绍。

从“官山海”到“官盐牌”

原来,自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实行“官山海”政策以来,盐就成为政府的专卖品,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盐业专卖制度。盐商只有得到政府的特许,才能以缴纳盐税为条件获得经营权。盐商向盐道衙门支付捐盐贴(申领牌照的银子),领到官盐牌,就可以凭牌合法售卖官盐。官盐牌相当于官方认定的合法售盐特许权执照。

清代,盐业销售以官督商办为主,形式多样。清代早期,政府以征收盐课为主要征税手段。盐课分为灶课、引课、杂课、税课和包课。灶课是对盐的生产者征的税,既按丁征银,又按丁征盐。杂课即附加税,是对盐额外征收的税。税课和包课,施行于偏僻地方的产盐地,这些地区允许民间自制自用食盐,政府对自制盐课以税银。

“引课是按盐引征的税,这是清代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合法资格的盐商缴纳引课获取食盐交易凭证‘盐引’,盐商凭盐引领取官盐后再向市场销售食盐。”金烨说。

盐课是清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征盐课388万两。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征盐课387万两。总体来说,盐税收入约占清前中期财政收入的10%~20%,是仅次于田赋的重要财政收入。乾隆十八年(1753年),盐政收入还曾短暂达到过701万两。

高昂盐税改变饮食口味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之军费,江苏藩司帮办军务雷以諴举办厘捐,令商贾“捐厘助饷”。咸丰五年(1855年),厘金制度推行全国,且推广到盐务领域,称为“盐厘”。既征盐课,又征盐厘,两者均为盐税。同时征收盐厘和盐课,使得晚清的盐税收入飞速增长到明代晚期240万两的10倍乃至20倍。

盐税增长,最终转化为盐价上涨。因盐价不断上涨,清代边远地区盛行“淡食”,即不加盐的饮食。清代魏源曾记载:“盐价日腾,民不能买,尤苦淡食。”苦于官盐价格高昂,四川等地人民纷纷煮制私盐自行贩售,甚至武装与清廷对抗,腐败的盐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中财博”建馆背后的故事

八年筹建 财税同馆

参观完各个展厅,来到中国财税博物馆主楼后,在学术楼的东北角,伫立着一尊巨型青铜鼎,名叫“财鼎”。财鼎的鼎身雕刻着兽面纹,庄严大气,它是中国财税博物馆的一个象征,也见证了中国财税博物馆的开馆。

距离财鼎不远处有一座碑亭,它是中国财税博物馆的开馆碑亭,亭内的碑上记载了博物馆建设始末。看着这方庄重的石碑,中国财税博物馆副馆长孔向荣打开了话匣子。

“筹建博物馆的想法,诞生于1998年。”孔向荣说。当时,时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地税局局长翁礼华考虑到博物馆的重要意义,萌发了筹建中国财政博物馆的想法。正如开馆碑亭的石碑上所记:“为能以史为鉴,推进财税改革,让历史上的理财思想走向社会,普及于大众。”

1999年2月18日,中国财政博物馆筹建领导小组成立。2001年6月26日,博物馆工程正式在杭州吴山西北麓奠基开工。

在提出建博物馆之初,翁礼华计划建的5个展厅分别为:中国民间财富崇拜展厅、中国古代财税历史陈列展厅、中国近现代财税历史陈列展厅、中国现当代财税历史陈列展厅、世界主要国家财税历史陈列展厅。博物馆第一期计划先建设中国古代财税历史陈列展厅和中国民间财富崇拜展厅。

2003年7月,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建馆并下达正式编制。本着财税一家、资源共享的精神,当年底,中国财政博物馆正式更名为中国财税博物馆,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两家共同管理。

2004年中国财税博物馆开馆前夕,题有“实事求是,依法理财”字样、重约3吨的青铜财鼎,在山西运城铸成后运抵杭州吴山,安放在博物馆东侧的学术楼东北角。

2004年11月9日,中国财税博物馆初步建成的“中国民间财富崇拜馆”和“中国古代财税历史陈列馆”两个展厅隆重开馆。

此后,博物馆新的工程陆续落地。“一周年馆庆时,馆内重要展品青铜摇钱树落成。两周年馆庆时,‘近现代中国财税历史陈列馆’建设完成。三周年馆庆时,八块历代理财家青铜深浮雕工程完成。四周年馆庆时,‘现当代中国财税历史陈列馆’以及自封投柜青铜圆雕工程、开馆碑亭建设完成。”孔向荣说。

站在开馆碑亭外,能看见亭门两侧挂着一副对联:“缅怀艰难起步变抽象为具象;至诚挑战未来化方寸成大千。”看着对联,仿佛看见了当年筹建中国财税博物馆的前辈,为了传播财税文化而努力奔波的身影;又仿佛看见博物馆中来来往往的参观者,把财税文化传播到远近各方。

(本版资料和图片由中国财税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