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福了!”每次去往陈家大屋的路上,我都会在心里默念。
陈氏一门五杰,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文化世家。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福建上杭迁入江西义宁州安乡(今江西省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以来,陈氏经棚民之家、耕读之家和官宦之家近两百年的文化积蓄,走过了家族史上的辉煌历程,更培育出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五位杰出人物,后世誉之“陈氏五杰”“陈门五杰”。
陈家大屋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宁州镇。隔着竹塅里一片开阔的山野远远望去,大屋坐落于两山余脉形成的天然屏障间,前面伸展开大片依地势交错的田畴,金黄的稻浪起伏翻滚。
踏上那条篱笆夹护的泥土小径,我尽可能放轻脚步,似乎怕惊醒一个遥远的梦。由脚下依稀可辨的青苍卵石判断,当年陈宝箴官居一省巡抚时,这条路当是一条车马喧喧的通衢大道。然人代泯灭,岁月无情,昔日显赫的黄土大道,眼下已被野草淹没。只有一些心怀敬仰的后来者,不时踏碎野草围护的宁静,翻动那部以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为代表的陈氏家族百年辉煌的厚重历史。
大屋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屋后矮山,修竹茂林,古木参天,恰好构成大屋又一道天然屏障。大屋系一式两幢的大宅院,徽派建筑风格,粉白墙面,高高的马头墙,飞檐翘角,颇见气势。相比时下乡村千篇一律的水泥房,暖暖秋阳下的陈家大屋,透着一种非比寻常的典雅安详、恬淡静穆。
据当地老人讲,昔年大屋前面是一大片平整的场地,作为骑射、训练之用。早年,陈宝箴曾在竹塅里协同父亲陈琢如督办团练,参与家乡义宁州平定太平军战事,屡败太平军,初显军事才华。场地两侧,陈宝箴中举的旗杆石和陈三立中进士的麻石旗杆墩,至今仍保存完好。旗杆墩四四方方,约大半人高,居中有插杆圆孔。天长日久,圆孔已为泥土杂物填塞,豌豆藤蔓覆满石墩。掀开青绿藤叶,以粉笔涂拓,石墩上“光绪主政”四个行书体大字赫然在目。1895年,陈宝箴主政湖南,陈三立往侍父侧,满怀一腔热望,协助父亲擘画湖南新政。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遭贬黜,陈三立被革职永不叙用。
今日窄窄的场地,早已不见猎猎旌旗,更不复往昔跑马骑射的热闹,唯屋后虬曲苍劲的古树在山风中摇响,似在不住诉说,一百多年前一个大家族在此或诗礼传家、忠厚淳扬,或跑马骑射、壮怀激烈的盛况。
踏上几级光滑的石砌台阶,便进到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的屋宇。但见高大的柏木廊柱,虽非雕梁画栋,但也颇为气派。屋宇遵循江南民间徽派传统建筑风格,分前后两重,前后重布局基本一致,中间由麻石铺砌的天井相衔接。
厅堂正中,高悬一黑漆匾额,上书“凤竹堂”三个镏金大字。“凤竹堂”之名,源于“盖凤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凤有仁德之征,竹有君子之节”,旨在训导陈家后人秉承好学、重德、爱国的良好家风。匾额下方,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一门五杰”楠木雕刻像并排分立,刻像看上去簇新,当是近年政府拨款请匠师雕刻制作。从勠力湘省变法的宝箴父子,到远涉重洋、求学东瀛美欧的同胞兄弟,再到终生奉献植物研究的园艺教授,每一幅皆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松骨竹苞,高风亮节,凤竹堂下孕育出了“陈门五杰”,使得义宁陈氏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大家族。2013年5月,陈家大屋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伫望厅堂上先贤的画像,仿佛看见在积弱的晚清风雨飘摇之际,陈宝箴挈子三立,从这里出发,一步一步,走进晚清变幻激荡的历史风云。竹塅里的小溪小径,九岭山的连绵群峰,家乡七百里蜿蜒修河……不正是构成义宁陈氏这个文化家族百年辉煌的源头么?
陪同的陈家族人跟我说,戊戌变法失败后,从陈宝箴往下三代,近百年间,陈家再没有一个人回过竹塅里。说到这一点,族人神色凝重。为何近百年间义宁陈氏后人再也没有回来过?晚年散原(陈三立自号散原)老人曾卜居庐山,庐山与故乡九岭山可谓咫尺之遥,是什么阻隔着远方游子回归?是时世的艰难与动荡岁月的阻隔,还是因追寻超拔的理想志向而无法停下跋涉的脚步,它强大得足以抵挡故乡亲情的召唤。
“桑条麦陇接比邻,社酒家炊丐路人。风俗尚如它日否,凭谁细问故园春。”戊戌变法失败后,由长沙随父谪居南昌,晚年漂泊金陵、北平的散原老人,一生故园情深。其子陈寅恪日后归葬庐山,生前怀抱的亦是一腔游子情怀,“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饱含的莫不是一个家族几代人浓得化不开的故园梦。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义宁陈氏第四代长女的陈小从先生回到故乡,百年故园梦才终于得以实现。为迎接陈小从这位近百年来第一位回乡省亲的陈宝箴后裔,陈家族人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爆竹相迎。年逾花甲的陈小从先生激动得热泪盈眶,百感交集中挥毫写下:“户户爆竹迎,人人笑语亲。深愧远游子,归来作上宾。”2006年6月,以陈小从为代表的陈门芳裔12人第二次回到陈家大屋,祭奠先祖,与宗族乡亲共叙亲情。那一刻,血脉亲情再次跨越百年,重新在竹塅里交融。
文化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纵使岁月流逝,沧海桑田,亦会化入后来者的血脉。今天,多少人怀抱崇仰之心,跋山涉水,甚至远渡重洋,来到竹塅里,走进陈家大屋,正是文化的力量。百年义宁文化,今天犹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此刻,怀抱一颗虔敬之心,我徘徊在竹塅里的小径上。暖暖秋阳,恰似一个百年文化家族的映照。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修水县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