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4户重点企业看贵州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

2023年09月06日 版次:06        作者:张旭 陈俊 张倩莹 田江韬

近日,贵州印发《2023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提信心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将锚定2023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级”目标,力争建成投产项目20个以上,全年完成投资200亿元。

为掌握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状况,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近期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省内44户达到规上标准(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重点企业进行调研。

产业高速增长的表现

企业营收增长较快,盈利水平稳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受市场需求旺盛及政策利好的影响,贵州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22年,44户重点企业累计申报营业收入718.37亿元,利润总额5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5%、156.4%。其中,营收超10亿元的企业有11户,超百亿元的企业有2户。由于营业成本变动率高于营业收入变动率,企业利润率从上年同期的7.7%下降至7.2%,但仍高于全省制造业(不含白酒制造)平均利润率4.8个百分点,保持较高盈利水平。另外,44户重点企业的出口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共申报出口销售额12.06亿元,同比增长102.5%。

企业投资增速亮眼,发展势头正劲。2022年,44户重点企业发生采购支出748.55亿元,同比增长171.6%,占全省制造业采购支出的9.8%。对内投资上,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57.4亿元、工程服务支出24.08亿元,分别增长97.6%、167%。对外投资上,全年新增长期股权投资100.76亿元。2023年上半年,44户重点企业发生采购支出388.74亿元,同比上升42%。

税收收入增长较快,质量持续提升。2021年以来,44户重点企业的税收贡献(不含委托代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不含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的自然口径),2021年、2022年增速分别达272.33%、143.59%。2023年上半年,贡献税收收入5.24亿元,已达到2022年税收收入的79.2%。分税种看,增值税收入1.48亿元、企业所得税收入2.84亿元,直接税占比超过五成,反映出企业盈利能力和税源质量持续提升。随着产能释放,企业存货周转率上升会加速消化进项税额,税收收入也将进一步增加。

资产负债率有升有降,偿债能力相对稳健。截至2022年12月,44户重点企业期末负债总额较期初增加223.71亿元,负债绝对值的增长,使五成以上重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但资产负债率在90%以上的高负债户数减少至5户,且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6.37%,整体偿债能力相对稳健。

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核心资源受制于外,原料价格制约利润。按正极材料划分,新能源电池分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类。三元锂电池正极原料的镍、钴及部分锰依靠国外进口,原料价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有企业反映,钴价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支出影响较大。2022年,该企业直接进口金额同比增长372.9%,营业成本增幅快于营业收入增幅2.4个百分点,毛利率较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

进销市场两头在外,对本地经济拉动效应暂不明显。从采购端看,三元锂电池企业外地采购原材料镍、钴的比例高,磷酸铁锂电池企业多处于投产初期,原材料碳酸锂需向外采购。2022年,44户重点企业发生省外采购支出604.36亿元,占全部采购支出的80.7%;2023年上半年,省外采购支出占比小幅回落至79.4%,依旧偏高。从销售端看,外销产品主要是无机基础化学原料及电池零部件。2022年,44户重点企业实现开票收入679.61亿元,销往省外比重为83.1%;2023年上半年实现开票收入354.03亿元,销往省外比重小幅升至83.3%。由于缺少整车生产及技术研发基地,省内产业链条不够完整,购销两头在外的情况短期内仍会存在。

对外投资加快,短期内恐加剧偿债压力。三元锂电池高度依赖境外矿产资源,企业至少需储备能够使用3个月的原材料,这将挤占企业现金流。磷酸铁锂电池的高性价比,促使部分企业选择“两条腿走路”。比如,某重点企业既在境外投资红土镍矿开展三元锂电池业务,又依托省内磷资源开展磷酸铁锂电池业务。为实现产业扩张,企业多通过借款方式筹集资金,这将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及盈利水平。2022年,44户重点企业的财务费用出现上浮,同比增长74.1%。其中,22户长期偿债能力出现下降,17户短期偿债能力下降,户均毛利率较上年回落3.13个百分点。

区域政策差异,或引发利润转移、投资外溢。贵州省新能源电池企业主要享受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而在省外的一些自贸区内,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及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的企业5年内可免征属于地方分享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更低。税率差异下,可能出现母公司、子公司之间通过资本弱化等形式,向高税率地区转嫁成本、向低税率地区转移利润的情况。此外,考虑到进出口效率、物流成本等方面,一些企业倾向于选择港口所在地投资建厂,对处于内陆的贵州省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投资外溢压力。

产能高峰到来,增加落实“双碳”压力。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的生产属于高耗能产业,2022年以来,44户重点企业采购电力支出较同期增长121.1%。伴随产能提升,电力需求将大幅增加,对地方电力承载力提出考验,而贵州省火力发电量占60%以上,过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不利于落实“双碳”目标。

推动产业集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挥龙头企业效应,带动产业集聚。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已建成项目加快释放产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落户贵州省,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聚的演进。

围绕资源优势,做优产业链条。重点完善资源供给、正负极材料生产、电池组装、新能源汽车生产的全产业链条。鼓励龙头企业在贵阳成立研发中心及财税汇算中心,促进主要统计指标加快回流。持续在土地供给、电力保障上对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企业给予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延链补链扶持本土经济发展。

立足降本增效,优化营商环境。抓住贵州省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契机,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打造通关更快、审批更优、服务更新的发展环境,对有境外投资的企业做好政策辅导,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人才供给上,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为新能源产业输送技术型人才。在降本增效上,支持废旧电池回收企业加快发展。

从“拼优惠”到“拼服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当前,部分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建议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规范。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快转变工作思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从“拼优惠”到“拼服务”,用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筑巢引凤”,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聚焦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能源利用。2022年,贵州省除火力发电外,其他发电开票收入达288.17亿元,同比增长22.7%,反映出供电结构正逐步优化。未来应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支持企业智能化升级、清洁化改造。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抵免所得税政策,鼓励企业用电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税务局,毕节市七星关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