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脚本是使用特定的计算机语言,依据一定的格式编写的可执行性文件,具有开发便捷、使用灵活、代码复用性强等特点。按照一定指令编写的信息化脚本,能够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符合指定特征的信息,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目前信息化脚本广泛应用于税收风险防控、内控监督管理、税收统计分析等工作中。
不少税务机关依托内控平台数据资源优势,运用结构化查询语言技术编写信息化脚本,通过全量数据关联比对,实现批量精准定位风险事项和环节,取得不错的工作效果。但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信息化脚本编写质量不高,对问题锁定不够聚焦等问题,影响内控监督管理质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信息化脚本编写质量。
解剖麻雀,掌握问题全貌。编写信息化脚本的关键在于清晰的检查思路,需要编写人员掌握问题全貌,对所涉及业务进行细致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熟知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发生环节、具体表现、作用影响等,并据此形成一套成熟的检查思路。编写人员不能只做将别人工作思路转化为计算机语言的翻译人员,而是要做熟悉相关业务条线的岗位能手。
两端入手,回答三个问题。内控监督管理作用于“内”,但很多问题起源于“外”,因此不仅要善于从税务人端分析问题,还要善于从纳税人端换位思考,研究问题产生动机及具体形式。在做分析时不妨尝试回答三个问题,即“纳税人为什么会这么做”“税务人员哪些行为会促成这个问题发生”“税务人员为什么没能检查出这个问题”,带着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问题全貌,使检查思路更为严谨,有助于为信息化脚本编写提供更充分素材。
强化分析,提炼数据特征。存在问题的业务数据会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没有问题的业务数据,要么不合逻辑,要么不符规定。如果信息化脚本筛查出的问题不聚焦,一个主要原因是编写时对问题业务的数据特征把握不精准。因此编写脚本时,应高度重视对已知问题样本数据的分析,充分挖掘确属问题业务的多维度数据特征及其对应的条件属性,可探索利用新型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工具,挖掘不同要素间因果关系,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维度的数据特征进行校正,提升精准性。
人机协同,打磨脚本质量。信息化脚本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不断打磨完善。脚本筛查出的疑点需要人工进行最终确认,因此要重视人工排查结果的再分析工作。一方面,应对确属问题的数据进行再研究,利用这些“黑样本”数据进一步挖掘尚未发现的数据特征;另一方面,应对那些经排查确属无问题的数据保持足够的重视,分析在人工排查过程中是基于何种原因将这些疑点排除掉,然后对脚本中的数据来源与条件设置进行再优化。
持续更新,助力制度完善。脚本编写最终是服务于内控监督管理,利用脚本高效发现问题的优势,促进相关制度完善。但制度完善的同时,也需持续推进相关脚本的更新,通过编写与制度规定相适应的信息化脚本,确保制度落实的有效性,挤压问题发生的空间。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阿勒泰地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