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的南麓,有一条宽约50米、长约2000米的山沟,夹在两座山之间,它叫市场沟。
从市场沟往半山腰攀登,走过蜿蜒曲折的小路,明媚的阳光下,有一处古朴幽静的院落。黄土垒就的围墙内,一孔孔窑洞、一间间瓦房,坐西面东,背靠山峁。
这里就是正在修缮中的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而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断壁残垣,其真实身份无人知晓……
旧址认定——龙泉井带来的惊喜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为筹集税款、支援革命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边区税务总局旧址究竟在哪儿,这个问题困扰了研究者和延安税务部门很久。
新中国成立以来,延安税务部门多次组织人员勘探、走访,但因年代久远、战争创伤、历史原因,具体地点极难考证,始终没有找到边区税务总局旧址的精确位置。但根据史料,可以确定旧址在延安市凤凰山南麓的市场沟。
资料显示,因为位置隐蔽,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市场沟修建新的商业区,躲避日军空袭、恢复经济。南来北往的商贾,纷纷来这里做生意,沟里盖起许多木质二层小楼。那时在荒凉的陕北高原,市场沟成为一片难得的繁华之地,方便了延安军民的生产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商业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在这里,陕甘宁边区政府逐渐发展壮大,建立起了银行、高等法院和税务总局等机构。
2017年,延安市被住建部列为“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开始实施居民下山工程。拆迁过程中,延安市宝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郭海军接到群众反映,称在市场沟龙泉湾拆迁范围内,距市场沟沟口1公里处的南侧半山坡上,拆迁工人发现有一处名为“延安广兴隆记”的院落旧址,可能为革命旧址。
得知此事后,宝塔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折正千、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刘煜、宝塔区党史副研究员牛文瑞组成了文物专家小组,对该旧址的身份进行考证。经过考证,确认该旧址为19世纪40年代从山西迁移到延安经营的“广兴隆记”商号。
当时的“广兴隆记”院落内,陈旧的墙体早已风化,青砖七零八落。屋内杂乱,墙面上和半空中搭接的电线交错如同蜘蛛网。当时大家还不知道,这就是边区税务总局的旧址,村民一直把这个院子当作库房使用,从来没有加以修缮保护过。
文物专家在旧址周围寻访村民,了解情况。一位拆迁户李晓萍说:“这里不只是‘广兴隆记’,听老辈人讲,最早院落旁边还有龙泉井、炮楼山、防空洞。”
听到龙泉井,在场的文物专家很兴奋。因为李晓萍所说的龙泉井,背后有一段和边区税务总局有关的故事。找到龙泉井,就能为边区税务总局旧址的认定提供佐证。
龙泉湾的村民说,1943年,延安遭遇秋旱,饮水困难,龙泉湾只有两个水坑的水供村民使用。当时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到边区税务总局视察工作,在总局附近看到有口水井年久失修,就带领税务人员把损坏的石板换掉,下井清除淤泥,使古井焕然一新,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难题。乡亲们为了感谢林主席和边区税务人员,亲切地称这口井为“税务井”。
发现龙泉井的喜讯传来,延安税务部门第一时间派工作组赶赴现场。随即,工作组采取走访亲历者、知情人士、专家学者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查论证,宝塔区文物局根据1942年保存的边区税务总局旧址照片、边区政府税务总局局长石子珍当年在旧址留念照片,以及已故边区税务总局退休干部胡文彩2016年写下的回忆录等历史资料,对“广兴隆记”周围建筑物进行充分考察,确定“广兴隆记”是边区税务总局搬迁之后的使用者,办公旧址、瞭望塔、龙泉水井、防空洞、马号院、菜园子等11项历史遗存为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文物主体。
2019年11月25日,宝塔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包含以上11项历史遗存的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认定为宝塔区第七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被纳入《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方案》管理。边区税务总局旧址被认定后,根据《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2021年7月,龙泉湾被认定为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驻地。
修缮遗存——统筹保护和建设
边区税务总局旧址认定后,如何保护、抢修、建设好旧址,成为延安税务人的必答题。
2020年冬天,西北风刮得呼呼作响,延安税务部门开始搜集知情人对旧址的回忆以及其他资料,抢救那段历史。年近八旬的老人张翠莲一直住在龙泉湾,她回忆说,旧址院落上院一排都是窑洞,下院多为瓦房,多为圈牲口用,旧址的大门口原来还有一对石狮子。因为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破坏,旧址早就不再是原来的面貌。
通过采访革命先辈和知情人士、研究相关史料、邀请专家学者论证,2021年,延安市税务局编制了《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保护修缮工程方案》,此后便开始旧址修复的准备工作。
2022年,负责旧址修复工作的税务干部白建旺从一开春就开始跑部门、查资料……修缮工作千头万绪,在节假日加班成为常态,手机桌面待办清单上密密麻麻的待处理工作显示着他的忙碌。
2023年3月,旧址修缮工程正式开始,延安市税务局组建项目办,下设工作专班,并成立了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修缮领导小组。
“第一阶段工程是恢复重建旧址主体,最大程度还原办公场所原貌,增强历史感染力;第二阶段工程包括布展和市政配套工程及周边环境整治,以翔实的史料、文物和声光电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税收事业发展历程。目前第一阶段主体工程已完工,第二阶段布展工作稳步推进。”延安市党建工作科科长党延兵全程参与旧址重建工作,他细数着旧址修复的每个阶段任务目标。
专班专干贺亮说,去旧址的路全是陡坡,每次来到旧址只能步行,上下山十几里山路,大家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夏天阳光暴晒,冬天寒风刺骨。上下山一次不容易,每天中午,项目办的成员都是留在山上吃盒饭、啃干粮。
今年夏天,正是旧址主体重建的黄金阶段。每天凌晨,都能在龙泉湾施工现场看到工人加班加点抢工期,市局党建科副科长赵三军连续一个星期吃住在工地。7月进入汛期,延安市接连两次遭遇强降雨,为了保障进度,项目办成员马庆在施工现场逐一检查,每天动态调整施工内容。
如今,边区税务总局旧址的外立面修复已经接近尾声。一夜秋雨后,龙泉湾迎来又一个清晨。依山而建的古朴窑洞更显寂静,当年的边区税务总局依稀呈现在眼前。
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是直观的红色税史教材。“在对旧址维修复原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发挥其对接历史、传承教育的作用。在旧址为新入职税务干部上第一堂课,让他们通过学习革命历史,补足精神之钙。”延安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史健说。
搜集文物——讲好鲜活“历史课”
文物是税收历史的实物遗存,保护好红色文物,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能够增强革命情感认同、传承革命精神。
恢复重建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的同时,延安市税务部门也一直在发布征集公告,征集红色税收文物、财税史料及图片,为第二阶段工作——筹建陕甘宁边区税收历史展列厅做准备。他们召开多次布展陈列方案座谈会,大家围绕旧址和展列厅的布展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陕西省税务局税史研究者林喜乐认为:旧址恢复要注重朴素感、历史感,突出税务总局旧址和其他旧址的不同。
征集公告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各界的积极响应。经过几年的寻找、挖掘,延安市税务部门累计收集到红色税收文物、财税史料及图片1.1万余件。
国家税务总局延安市税务局原副局长冯增华主动将珍藏的冯思弟税务生涯档案复印件(共6页)无偿捐赠。冯思弟曾任边区延长县税务局局长和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科长,他的生涯档案对研究边区税收历史有重要价值。
《试行税务征收条例》于1937年8月19日由边区政府正式颁布,遗憾的是,在边区所有税收资料里,均记载因战时保管不善,该条例的实物已经丢失,只能依据1939年之后的工作文件,部分还原该条例的主要内容。
令人惊喜的是,陕西省税务局税史研究人员毛友信手里正好有一本《试行税务征收条例》实物,看到捐助倡议后,他第一时间联系延安市税务局。目前,《试行税务征收条例》的捐献相关事宜正在进行中。
税务老干部杜生军热衷收集印花税票,他收藏了一枚边区税务局开支单上贴的10元印花税票,弥足珍贵,他将其无偿捐献给陕甘宁边区税收历史展列厅。杜生军说:“我把自己对党的热爱,全部凝聚在红色税收文物收集中,我希望红色税收的基因能代代相传。”
“请问是延安市税务局吗?我要捐献油灯。”76岁的陈建国老人,曾是一名普通军人,生在市场沟、长在市场沟。今年3月,得知延安市税务局正在征集红色文物,他专程来到税务局,捐赠父亲留下的一盏油灯。1941年—1942年,陈建国的父亲曾经在边区税务局帮忙工作,陈老说,油灯虽然谈不上珍贵,但也承载着一段历史的记忆。
开展革命旧址文物征集以来,延安市税务局党建工作科电话不断,来电者有革命先辈的后人,也有文物收藏人士,他们都希望为旧址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们会广泛挖掘和运用好各类税收文物资源,创造性做好收集展示工作,努力修缮建设好边区税务总局旧址。”陕西省税务局党建工作处负责人陈尧说。
据了解,今年年底前,陕甘宁边区税收历史展列厅将完成文物布展和相关配套工程,达到投入使用的基本条件。陕西省税务部门正在将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旧址建设成税务人的红色教育基地,将边区税务总局旧址这本鲜活的历史“课本”讲深讲透、讲活讲好,进一步厚植“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中国税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