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走进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堡子头村,连片的苹果树郁郁葱葱,一个个“红灯笼”挂满枝头。果农们满怀喜悦,忙着采果、选果、装筐。数百万亩苹果“颗粒归仓”,成为黄土高原上美丽的秋景。
据了解,目前延安苹果种植面积已达390多万亩,鲜果产值140余亿元。聚焦延安市建设全国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国家税务总局延安市税务局系统研究苹果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出台了涵盖党建引领、管家服务、税惠赋能、“税银互动”、部门协作五个领域共10个方面的针对性举措。企业和果农们称,这些举措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税十条”。
“每一户苹果企业对税费服务都有独特需求,我们要根据企业特点提前梳理政策清单和红利账单。”延安市税务局苹果企业“税务管家”折宝带说。
对苹果企业建立“税务管家”服务机制,是“税十条”的一项举措。延安市税务局按照“一个项目配备一个‘税务管家’,‘税务管家’扎口收集需求和推送结果”的要求,精准推送政策,靶向解决问题,点对点地提供全周期的优质服务。对于企业普遍关注的发票问题,该局按照企业涉税和生产经营情况,实施增值税发票分类分级申领,利用税收大数据对申领增值税发票的苹果企业进行科学分类,并开展差异化管理和服务。
“我们近期签订了大额合同,目前的发票用量已无法满足日常开票需求。我们向‘税务管家’反映了此事,他很快帮我们解决了难题。”黄陵县隆太源苹果专业合作社财务负责人张娜说。原来,因该公司涉税情况良好,税务部门将其作为一类企业,不仅按需满足用票需求,而且简化了相关手续。
目前,延安市从事苹果产业的家庭农场1178家,苹果产业大户达5313户,果农超22万户。针对种植户点多、量大、面广的实际情况,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切实减轻种植户的税收负担。同时,该局按照“放管服”要求,规定代开增值税免税发票无须提供村委会或乡镇政府提供的“自产自销证明材料”,并在各办税服务厅设置“苹果产业代开发票绿色通道”。
“税务部门为苹果产业量身打造的‘税十条’不仅实用而且非常全面,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税收支持。”陕西洛川苹果公司总经理李安民说。
在延安,果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248家,按规定可享受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等优惠政策。
为此,“税十条”把主动落实税收政策、用足自产免税政策、落实留抵退税政策作为重点服务措施。
在南沟村、孔家沟村等苹果种植的重点村庄,税务部门设立了“苹果产业税费政策服务站”。税务驻村服务队聚焦苹果种植、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宣传辅导优惠政策,帮助果农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
延安市税务部门组建了20支苹果产业税收专家团队,对苹果产业链开展深入调研和数据分析,梳理编写了《延安苹果产业税收政策指南》,并多次到果农和相关企业开展辅导。
随着苹果收获期的到来,税务部门还发挥税收大数据的优势,为包括苹果企业在内的各类涉农企业供需两端牵线搭桥,累计完成助农交易30余笔,实现交易金额1000余万元。
前不久,洛川民友生物果品有限责任公司2.5吨苹果脆片由宁波港首次出口至以色列,标志着延安市又一特色苹果深加工产品获得国际市场“入场券”。“今年前7个月,我们共享受税费优惠2.57万元。有了税收支持,我们将继续扩大出口规模,把延安更多优质农副产品卖到国外去。”民友公司总经理冯张峰说。
“税十条”还包括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服务、强化“税银互动”机制等措施。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延安果农收到越来越多全球订单。去年,陕西鲜苹果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数量3.8万吨,出口额4126.9万美元。针对“走出去”企业,延安市税务部门精准开展出口退税政策辅导,推广无纸化申报,将一类二类企业退税办理时限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全部企业压缩在6个工作日内。
此外,延安市税务局在调研中发现,随着近几年产业转型升级,苹果企业投入成本不断增加,部分农户和果企经常出现资金短缺难题,成为困扰苹果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对此,该局加强“税银互动”,在苹果产业种植、加工、储藏、经销等环节提供贷款支持。
“前段时间,我们遇到资金难题,税务部门帮助我们办理了纳税信用贷款,解了燃眉之急。”陕西果业集团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强说,税务部门推动纳税信用转化为信用资产,为企业发展赋能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