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支持,扮靓首都“西大门”

2023年09月15日 版次:04        作者:许敬 宋佳怡 本报记者 王善宏

过去,一提到京西地区,大家会想到什么?是空气的污浊还是工业的污染?生活在京西的人们对二十年前的环境还印象深刻。而现在,石景山的首钢园区变成了网红打卡地,门头沟一带也变成了绿水青山。首都的“西大门”越来越靓,离不开国家的大政策,也离不开税收的助力。

以石景山和门头沟为代表的京西地区,是国家级城区老工业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首都西大门。近年来,京西地区加快转型发展,城市面貌和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品质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京西地区8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220亿元,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1.8%和1%,均高于全市增速。

京西地区以百年钢铁史和千年采煤史闻名。近日,记者来到京西地区采访发现,炙热的煤火与轰鸣的机械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幕幕科技创新、绿色生态等交织融合的新产业发展图景。

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19年,是我国钢铁工业的缩影、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曾创造众多辉煌。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首钢搬迁调整方案,首钢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到2010年底,首钢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而位于河北曹妃甸、迁安的钢铁基地则拔地而起。

钢铁厂搬迁了,新产业如何发展?首钢集团税务总监田原告诉记者,首钢一方面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产业、静态交通等领域,加快新产业培育;另一方面,持续深化产融结合,设立首钢基金公司,组建首钢财务公司,加强资本运作,推动资源配置转向主业和优势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首钢紧抓冬奥机遇,开拓园区开发与运营管理,以石景山景观公园、冬奥广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三大片区等空间为载体,让“工业锈带”加速转型为“活力秀场”,吸引200多家科技、体育等领域的企业入驻首钢园区,展现了冬奥遗产与工业遗存交相辉映、老工业区华彩蝶变的发展新风貌。

“转型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国家的税费优惠政策给予了我们非常大的支持!”田原说,近年来,国家持续推出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从降低增值税税率,到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再到实施留抵退税……每当新政策出台,石景山区税务部门总是第一时间对企业开展政策讲解与辅导,助力企业充分畅享税惠。在税务部门帮助下,首钢集团近年来累计享受各项税费优惠超过100亿元,给力的税惠资金对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拓展环保和节能业务、培育园区产业等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首钢未搬迁前,钢铁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煤炭。一条“门大线”铁路,串起了位于门头沟区的四座煤矿(王平矿、大台矿、木城涧矿和千军台矿,以下统称“一线四矿”),带着京西山里的煤炭一路向东,为钢铁产业发展和首都建设贡献“能量”。随着京西地区的转型,门头沟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区,煤炭老矿区开启了关停矿山、全面生态修复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门头沟围绕山水融合、科创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着力打造“一线四矿”旅游休闲度假区项目。京能集团下属北京京西生态文旅投资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蒙琎告诉记者,“一线四矿”项目基于关停的铁路线与煤炭矿山,进行项目改造和生态修复,充分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屋顶和水资源技术等环保技术,重点规划建设“氢能列车”“零碳车站”等一系列绿色工程,促进矿区向景区转变。与此同时,“一线四矿”项目充分融合建筑、服务、餐饮、住宿、交通等多种产业,盘活周边区域乡村闲置资源,打造“文旅+乡村”新业态,让昔日高污染的煤矿厂区成为山水交融、青绿交织的生态新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助力“一线四矿”项目建设,门头沟区税务部门安排业务骨干组建服务团队,从项目规划建设之初即开展跟踪服务,在结合项目实际及时宣传辅导最新税费优惠政策的同时,高效响应企业的涉税需求,帮企业快速解决涉税难题。“无论是发票开具、网上办税等常规问题,还是如何准确适用政策等较为复杂的问题,税务部门总是第一时间为我们加以解决,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蒙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