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靖:在行走中定格“非决定性瞬间”

2023年09月18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田福雁 刘光明

百分之一秒,按下快门,捕捉一个瞬间。摄影——让瞬间定格为永恒的“魔法”。

宋靖就是这样一位“魔法师”。通过镜头,她把喜悦和感动定格在某个瞬间里,凝注在每张照片中。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是用朴实无华的光影感染人心。她说,每次拿起相机走出家门都有一份期待,一种兴奋,因为她知道,在特定的瞬间,她将与平凡生活中那些动人的温暖和真实的快乐相遇。

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幕前,作为本届摄影展“税务单元”专家评委,宋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分享她的摄影创作经历、摄影理念以及对税收的理解和认识。

在“非决定性瞬间”记录普通人生活

从1837年达盖尔在银版上保存下世界第一张清晰的照片起,尤其是布列松提出“决定性瞬间”这一摄影艺术的美学理念后,“决定性瞬间”就成为无数摄影者不倦的追求。

宋靖不是这样。

翻开她的纪实摄影作品集《行走中国》,照片定格的都是最普通的劳动和生活场景,平和朴实,亲切动人。村路上,一群孩子对着摄影师的镜头,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小院里,小女孩摸着在外打工的父母留下的大衣,小小的背影透着孤单和寂寞;田野间,戴草帽的妇女抱着刚割下的水稻,草帽破旧,脸上掩饰不住收获的喜悦;工棚里,一个工人靠着柱子休息,帽子、手套沾满灰尘,脸上和眼中却全是笑意;小街上,奶奶牵着小孙子的手走过,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过,老人坐在古朴的门前闲聊,小贩在街边摆上了货品……宋靖用无声的光影,平静记录一个个普通的劳作和生活画面,不张扬,不喧嚣,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每个画面都透着深沉的力量。

这就是宋靖镜头里的世界。

她说:“普通人的生活司空见惯,看似无味,但当我们换一种眼光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个中有丰富而动人的滋味。”于是,她用充满温情的眼光、看似随意的手法,在心灵受到触动的瞬间,按下快门,定格画面,留住真实生活中的温暖和感动。

她说:“这样的‘非决定性瞬间’纪实作品,是我心灵的映照。”

宋靖介绍,“非决定性瞬间”是与“决定性瞬间”截然不同的摄影创作理念。1952年,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提出“决定性瞬间”理念。布列松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这个转瞬即逝的瞬间,就是“决定性瞬间”。它要求照片在内容和形式上完美地记录下最美好、最有决定意义的瞬间。这个观点一提出就风靡世界,并由此产生摄影史上许多经典作品。

在“决定性瞬间”理念风行之时,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说:“我不希望捕捉决定性的瞬间,世界在飞快转动,世界也不是完美的。”他提出“非决定性瞬间”理念,重新定义了摄影的审美取向。“非决定性瞬间”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还原事物本身的不完美,更加客观真实。

宋靖崇拜弗兰克,并受到他的深刻影响。她说:“生活并不都是完美的,我们也很难仅仅用某个瞬间去表达生活,所以我的作品没有什么‘决定性瞬间’,看起来很普通,每个人都可以拍到,但整体来看,它能超越瞬间表象,是更本质的情感表达,这种真实只有通过‘非决定性瞬间’才能表达出来。”

20多年来,宋靖坚持在行走中拍摄,把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画面捕捉到镜头中,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它们意味深长,深沉隽永,蕴含着绵软而深厚的力量。

“非决定性选择”让她走上摄影之路

就像她定格的那些“非决定性瞬间”,走上摄影这条路,对宋靖来说,也是一种“非决定性选择”。

宋靖从小学画画,1985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参加招生考试,听同学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也考画画,她去参加考试,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录取,从此走上摄影这条路。她说:“走上这条路,不是‘决定性选择’,没有命中注定的那个‘决定性瞬间’。”

在北京电影学院,她学习电影摄影和图片摄影,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掌握了最扎实的基本功。1989年,宋靖毕业留校任教。1996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成立,专门进行图片摄影教育,宋靖任纪实摄影课教师。从此,她的面前打开了纪实摄影这个新窗口,她“多了一条观察世界的新通道”。

宋靖说:“我们这代人,从小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让我们天然地认为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人民。”为了让学生走进鲜活的生活中,1998年暑假,她带学生到山西实习,拍摄作品。在平遥、碛口,深厚的传统文化、生动的生活实际,让她和同学们兴奋不已。回来后,他们整理、扫描了500多张照片,编辑制作成纪录片《山西行》,入围当年香港国际电影节“独立时代”单元,并获展映。“从那次起,我真切地感到图片摄影是一个能让我快乐的创作方式,我真正体验到了艺术创作中那种轻松和自由的感觉。”宋靖说。

从1998年起,连续7年,她每年都抽时间,带学生去行走拍摄,他们到山西、安徽、甘肃、新疆等地,每年都有很大收获。2007年底,宋靖摄影作品集《行走中国》出版。

正是在“行走中国”的过程中,宋靖逐渐形成并坚定了自己的摄影理念。

2008年—2009年,以《行走中国》中的作品为主,宋靖摄影作品在全国10多个城市巡展,并在美国等4个国家展出,观众反响热烈。一位观众写道:“这组照片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也是温暖的画面。尽管有些人生活条件不好,但每个人的精神都是饱满的,快乐是不会缺少的,辛勤劳作为生活奋斗的进取心也是不缺少的。正是在这种平凡中,我发现了拍摄者对生活独有的热爱与深情,拍摄者的敏锐感悟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美国一位专业影评人说:“这些照片,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

2017年,宋靖摄影作品集《行走中国(二)》出版。

宋靖说:“我特别感激命运把我推到纪实摄影这条路上。几十年来,我在这条路上行走,以后还会继续走下去,我用这种方式礼赞生命,礼赞生活。”

“‘非决定性’人们给我最深的感动”

“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摄影大师皮特·亚当斯说。

对此,宋靖有深刻的理解。

她说:“可能很多大摄影师对简单的生活没兴趣,觉得没什么可拍的,但是我恰恰觉得,就是这种特别平常的生活、最普通的人们,总能给我最深的感动。”

《行走中国》中一幅作品《父子》,是宋靖1999年在安徽巢湖拍摄的。画面上,一对父子在收渔网。年轻人赤着上身,手牵网线,深色的皮肤散发着健康的光泽,平静的表情中略带微笑,眼神平和,透着坚定。他背后的中年父亲侧身望向儿子,背景是单纯的灰色天空,整个画面自然、有力。宋靖说,在她原本的想象中,打鱼是份悠闲、写意的工作,当时在巢湖边遇到这对父子,和他们交谈后,她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其中的辛苦和风险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小伙子当年不到20岁,在当地像他这样子承父业的并不多,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父子俩每天傍晚下网到巢湖里,第二天天蒙蒙亮收网,天大亮时,他们把网搭在自家院子里,全家人开始摘网上的鱼。“看到这对父子,看到他们的生活,也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轮回。他们过着简单的生活,但心里充实而安定,这份踏实和满足很动人。”

安徽太平湖,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爸爸妈妈在上海打工,女孩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她经常摆弄那件挂在院子里的妈妈的红大衣。在和女孩目光对视的那一刻,宋靖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一种期盼,那是对父母的期盼,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于是宋靖拍下这幅《期盼》。画面中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子,一根长竹竿上挂着妈妈的红大衣和爸爸的棉袄,女孩背对镜头,两只小手正打开红大衣的衣襟,像是要投入妈妈的怀抱。

“我喜欢拍老百姓的故事,拍普通生活里那些感人的故事。”宋靖说。

“我经常和学生说,拍普通生活,要拍出人的尊严,拍出美好,不要拍人的窘境,不要拍没有尊严的状态,不要夸大苦难,而是要拍出希望。再苦的人也有希望,也有快乐。”

《行走中国(二)》中一幅作品,画面上,一个八九岁的漂亮小男孩,戴着自己用小铁片做的墨镜,穿着肥大的牛仔裤,光着脚、背着双手,帅气地站在金黄的沙丘上,不远处是另一个男孩。他们头顶纯净的蓝天,玩得那么陶醉,天真快乐,毫不做作。宋靖说,这是2013年在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拍摄的,这个沙漠里的村庄生活条件艰苦,但那里的大人、孩子都非常快乐,孩子自己随便做个小玩具,就能高兴一天。“这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天然的快乐。”

一张拍摄于内蒙古达茂旗的照片上,一个十几岁的红衣女孩和一匹白马互相依偎,白马温顺地把头弯向左侧,头颈护住女孩;女孩微闭双眼,埋头在白马的颈弯里,人与马心心相通。这一刻,宋靖的心灵受到碰撞,在最令她感动的瞬间,定格画面。

她说:“我记录的就是这样的瞬间,你说这个瞬间有改变世界的重要意义吗?没有,但它是最真实生活状态的写照。”普通人的朴实、坚定、隐忍、乐观和美好,最让人感动。

在行走之间发现中国之美

几年前,在一次宋靖作品研讨会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说:“我看宋靖的作品,是一个从不注意到兴奋的过程,在平淡中读出了感动,它具有历史价值。”杨恩璞说,历史大概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名人政要、重大事件的历史,另一类是老百姓生活常态的历史,宋靖就是真诚地记录了老百姓过日子的历史,记录百姓常态的生存状况,因此具有长远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宋靖捕捉的那些“非决定性瞬间”,缓缓流淌着平和、细腻和朴实,熠熠发光。那是来源于普通人的最朴素、最恒久也是最深沉可靠的力量。

沉浸在她的画面中,仿佛跟随她到了新疆、甘肃、内蒙古、安徽……走进普通人的故事,触摸日常生活中那些或粗砺、或细腻、或温暖、或感伤的细节,体会到鲜明的质感。

宋靖说:“我用‘行走中国’这个名字把我拍的故事集合在一起,在行走之间发现中国的美,记录普通人的小故事,这将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