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光阴陶罐里的思念

2023年09月18日 版次:07        作者:汤婷婷

时光流转,流不走爷爷的守望和思念。每逢中秋时节,他总会提起自己还有个小妹,可惜踪迹难觅,叹口气,便挽上袖子继续做他的千层油糕。

爷爷生于扬州,和他的小妹相差近十岁。他们小时候的中秋节,母亲最爱做拿手的千层油糕,每次油糕出锅,又香又甜的滋味撩得两只小馋猫围着炉灶团团转。那样的日子像古扬漆器,流光溢彩。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日军的铁蹄践踏中国土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爷爷参军抗战,临行时,母亲拉着小妹的手,把16岁的爷爷一送再送,足足跟着部队走了七八里。她们声声泣泪,喊着等他回家,他也一遍遍应着,一定会归来。

后来,爷爷凭着机智勇敢和学识,加入了坦克军。作为英勇的装甲兵,他和年轻的战友顶着炮火冲在最前方。数年征战,万里音书寂,他从老乡辗转送来的一封书信里得知,父母于动荡中去世,小妹过继他人。

在残酷的战争中,爷爷的许多战友化为尘土飘零异乡,爷爷算是幸运,抗战胜利后,他拖着受伤的腿回到老家,可满目疮痍的土地哪里还有半点家的影子?爷爷没有寻着亲人,就连当初“十里扬州,灯火不休”的街市,也被夷为平地。后来,爷爷听说有些人带着家眷去了台湾,他坚信小妹就在其中。此后,他和奶奶落户徐州,把对亲人的思念,仔细装进了光阴的陶罐。

一同装进的,还有中秋时节的千层油糕。母亲教他制作千层油糕的第一步是炼板油:将猪腹部条状的肥膘切块,洗净晾干,下锅小火熬化,待锅上没有水汽,用滤网舀出,放置,一会儿便凝结成脂,干净得像一方无瑕之石,那么纯洁,多像原来和母亲、妹妹一起度过的无忧时光啊。

做糕前,将板油拿出切丁,用糖腌三日,直到腌出蜜油。然后开始擀面皮,擀面皮前,先用沸水化开食用碱,加入酵母,揉匀后摘成小核桃包。面粉倾倒在案板上,中间扒窝,徐徐倒入温水和小核桃酵种,先揉成生面筋状,再捏成面团。静置一刻,擀面杖上场,轻轻地擀成瘦瘦薄薄的面皮。每当此时,爷爷又会想起母亲——当年,他的母亲在面皮上涂一层猪油,会轻声念“一润全年好”,再铺一层白糖,爷爷接“二甜事事昌”,最后撒一层板油丁,小妹立刻跳起来说“三香旺旺旺”,这时,他们就会大笑起来。其实应该是“三香蓐收旺”。“蓐收”是神话中的秋神,主管秋收科藏,不过私塾先生教了好几遍,小妹也没记住,每到她的第三句就改成这样。

全做妥当了,爷爷将它们卷叠、压扁,切成菱形块,撒红瓜丝开蒸。正宗的油糕足足有64层,层层糖油相叠白如雪。“谁片三千白玉棱,糖油间沁叠笼蒸。”出锅后,面皮被氤氲成半透明的嫩芙蓉色。趁热咬一口,就像吞进一朵饱浸蜂蜜的云。顷刻间,糖油凝聚,层层发力,甜香便暴雨似的将整个舌头和喉头裹持,嘴巴、鼻孔和眼睛里,溢出的全是幸福。一口口咀嚼,如同一字字讲述,讲述无法弭平的思念和深爱。

生活的陶罐装风雨,也装希望。而今,爷爷已作古多年,但每逢中秋做千层油糕仍是家里的传统。爸爸接了衣钵,技艺愈发成熟。糖油的气息摇落了旧时光,抬头望月,后辈将思念融进月光,于万里河山的每一处,守望祖辈念及一生的十里扬州。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徐州市贾汪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