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心瓣化春泥

2023年09月18日 版次:08        作者:本报记者 施斌 通讯员 陈超超

“我从青年时就牢记保尔·柯察金说过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认为我的人生价值在于‘被需要’。”这是耄耋老人陈茂炯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数十年来为人处世的标准。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如今的鲐背之年,伴随着一代税务人的老去,又陪伴着一代税务人的成长,陈茂炯七十余年来一日不离税,虽年逾耄耋,却矍铄依然、热情不减。

争当群众“知心人”

在新中国成立的热烈气氛中,陈茂炯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入职余姚县税捐稽征处(1950年3月改为余姚县税务局)。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陈茂炯一心扑在工作上,走进田间地头、社队企业,为群众发展生产出主意、想办法,在积极培育新税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上有着百折不挠的韧劲。

20世纪50年代,他研究用棉籽试制干酪素,从樟油中提取芳樟醇,编写《土法蘑菇栽培》等资料。1962年,他辅导、协助上海及宁波等地下放工人与知青,在深山坳里办起车木厂,并时常步行100多公里,翻山越岭去帮扶社队企业。

1970年,陈茂炯背上被褥,前往位于县城北的五星塑胶厂连续蹲点100天,用收付记账法拟定了《社队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为刚刚萌芽的乡镇企业建立财务制度提供了建设性指导。这一制度经过试用效果良好,于1971年在全县实施,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上海马桥、无锡郊县、河南巩县、江西余江等地均组织人员来找陈茂炯学习取经。因工作业绩突出,他在1956年至1984年间,有22个年度被评为县(市)先进工作者,这位名副其实的“老先进”,被当地群众赞为“农民大众知心人,社队企业好参谋”。

“老骥奋蹄”著书忙

1992年3月,陈茂炯从余姚市财税局检查科副科长岗位上退休。30多年来,陈茂炯离岗不离税,始终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研究最新的税收业务。“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在陈茂炯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退休后的陈茂炯时常受邀回单位为年轻干部传道、授业、解惑。“您出本税收实务操作手册吧,把实务操作中的重点难点还有税会差异都讲一讲。”一次,一名税务干部“随口一说”给了陈茂炯很大启发:对,退休后我有大把时间可以花在政策研究和解读上,为什么不把这些解读集结成册呢?

于是,自2005年起,他着手编写《会计及税收实务》。除了埋头钻研、吃透政策,陈茂炯始终认为,实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年逾七十的他一直坚持到企业了解情况,让实际情况与税收政策互为印证,再从中提炼、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带到不同企业验证、找税务干部论证……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敲,最终《会计及税收实务》成书逾20万字,在操作上极具针对性,深受读者欢迎。为了与时俱进,陈茂炯每年需修改增删约5万字,至今这本书已修订17次,每年翻印的数量达7000余本。

除了每年修订《会计及税收实务》,陈茂炯还根据税收政策变化,针对重点难点单项工作推出《减税降费政策解读》《个人所得税政策与解读》等“单行本”。2021年初,陈茂炯左眼因白内障导致视力模糊,为了编撰新书,他虽然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做了手术,左眼恢复0.4的视力后,他马上又开始写未完成的稿子。很难想象,一位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0.4的90岁老人逐字逐句完成了26万字的著作。

桑榆“税月”霞满天

陈茂炯对余姚税收事业的贡献不仅仅是在职时的恪尽职守、退休后的孜孜以求,更重要的是,他不问名利、甘为税收事业奋斗一生的执着精神,正是对中国税务精神的最好诠释,已成为余姚税务人对照前行的“标杆”。

即便已退休多年,陈茂炯现在依然坚持每天“上下班”:到局里为青年干部答疑解惑,与业务骨干讨论政策和实务方面的问题,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钦佩。

人虽暮年垂垂老,愿将心瓣化春泥。退休30年来,有多少个夜晚伏案写作,蹲点过多少企业实地调研,研究过多少税收新政、参加过多少次业务讨论……陈茂炯早已记不清,但他的内心总有个强烈的声音——“我还想再做点什么。”只要身体允许,他依然会继续奔忙,继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心血分享给身边人、后来人,对他来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奉献。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古梅无他求,点红暖人间。”没有闪光的语言,也不喊响亮的口号,陈茂炯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拎着一只沉甸甸的资料袋,奔忙在路上,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情——为税收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