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童”行 听发票里的故事

2023年09月19日 版次:07        作者:肖初生 本报记者 周宁

(上接B1版)

“同学们,长大以后你们想从事什么工作呢?”

202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在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教室里,50多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着向往的工作。身穿蓝色税服的叶新华笑着说道:“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税务人员。那还得从一张发票的故事说起。”

这堂以“共‘童’讲税法”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在叶新华的讲述中开始。叶新华是国家税务总局遂川县税务局驻大汾镇庄坑村第一书记,今年55岁的他已从税32年。

“一张发票激发了我成为一名税务人的向往”

“同学们猜一猜我当时为什么要报考财会学校税收专业?”

在同学们好奇的眼神里,叶新华娓娓道来:“故事要从我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卖竹扫把的经历说起。”

1983年,叶新华读初二,居住在大山里的父母见山上的竹子被砍伐后留下许多枝条,便把枝条拖回家扎成竹扫把,再拿到镇上去卖。他们发现物美价廉的竹扫把特别畅销。那年秋天临开学时,叶新华和父母又制作了60多把竹扫把,担到镇上去卖。乡里中学一位负责后勤的老师看到这批竹扫把,想全部采购,并提出去税务所开发票。

品名、数量、单价、金额,热情又细致的税务干部……那是叶新华对发票和税务局的初印象,也激发了他想成为一名税务人的向往。1989年,叶新华顺利考取江西省财务会计学校国家税收专业。

“正是那次和发票有关的故事,激发了我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叶新华对同学们说,“不管未来大家从事什么工作,要牢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哟。”

乡村振兴里的“发票”接力

“同学们,还记得村里那条公路以前的样子吗?还记得箬竹种植基地几年前的样子吗?还记得村里以前有多少山羊吗?”叶新华笑着说,“小小的发票,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销售;一头连着税收,一头连着民生。它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

“我知道!以前村里的公路窄窄的,一到晚上还黑黑的。”

“奶奶说村里以前只有几头山羊,现在有几百头山羊呢。”

…………

提起村里的变化,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

2021年,叶新华成为遂川县税务局驻大汾镇庄坑村第一书记。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驻村3年来,叶新华争取帮扶资金5万元,筹集资金10万元,帮助村里修通最后一条通组公路,并加宽加固入户路3.6公里,还修建完善了村文化室和卫生室。

走进村里的高山阔叶箬竹种植基地,一片片绿油油的箬竹惹人喜爱。叶新华通过引进技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起40多亩箬竹示范基地,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大量种植,并联系食品厂家常年包销,箬竹种植基地渐渐长成村民的“绿色银行”。

在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山羊正在吃着草料。在税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如今村里养了300多头山羊,直接带动5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杜仲、黄精、厚朴……在庄坑村,120多亩林下中草药的种植成了村民的稳定增收来源之一,合作社的村民户均年增收4000元。

…………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发展,服务须跟上。驻村税务干部将支持乡村振兴相关的税费优惠政策等制作成情景故事和动画,送“惠”进村,用村民一听就懂的客家话,在田埂上讲解税费优惠政策。

路通了、灯亮了、山羊多了……如今的庄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还先后组建万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好些户村民在村里开起农产品自营店,有的村民还在外地办起小型加工厂。

“同学们,致富的‘种子’引进来、种下去,产业兴旺的‘果子’结出来、卖出去,这都需要一张张发票的接力。”课堂临近尾声时,叶新华说,“发票记录着诚信纳税的点点滴滴,也传递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美丽印记。大家好好学习,努力增长本领,等你们长大以后,也要为美丽乡村添彩哟!”

秋日的阳光洒在校园里,“共‘童’讲税法”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