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阿瑟·刘易斯是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拐点等重要思想和概念,其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机制以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刘易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上,“二元经济”模型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根据该模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即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传统部门是农业部门或低效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低;现代部门通常是工业部门,拥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资本密集程度。经济发展初期,传统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可以转移到现代部门,提高现代部门的生产率和劳动力供给。这使得经济发展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元经济”模型把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前提。但事实上,经济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劳动力工资水平开始不断提高。这个转折点在经济学上被定义为刘易斯拐点。
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人的行为、知识、资本
刘易斯在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率的提高,并着重阐述了3个内生变量。
一是人的行为。刘易斯将人的行为选择看作影响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他认为,经济活动是人为了提高产量或者降低成本愿意付出的行为。因此,经济增长取决于人们对商品的欲望、努力的代价以及努力程度对资源的反应。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社会环境都会对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应用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而人才的教育培训决定了人们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会大大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经济增长所必需的。
三是资本积累。刘易斯将资本比作经济活动的血液。他认为资本的积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资本的需求量和结构、资本的来源与运用、资本的转化。资本积累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许多国家在经济增长实践中都经历了投资率的大幅上升。
经济增长中的政府职能:市场经济前提下的有效政府
除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口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影响之外,刘易斯也非常看重政治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依靠强有力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他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引导经济增长,通过制定和执行适当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刘易斯强调通过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增长,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他曾详细论述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诸多作用。其中涉及财税领域的主要包括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引导公众对增长的态度和资源的使用;调节收入分配,将公平、激励和高水平储蓄结合起来;调节投资水平,调动国内储蓄和引进外资等。
从刘易斯的理论出发,政府通过调整税率、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税制结构等手段,能够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统筹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确保科学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注重激励性和公平性并重。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鹰潭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