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名单揭晓后,献礼党的二十大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我们这十年》荣获“评委会大奖”。该剧分为11个单元,讲述了2012年—2022年这10年间不同行业平凡奋斗者的故事,其中《一日三餐》单元由郝岩担任编剧。
作为国家一级编剧、辽宁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文联副主席,郝岩自20世纪90年代起涉足影视剧领域,创作了不少知名剧作,还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不同于很多编剧只擅长某一类型的作品,郝岩的剧本创作题材跳跃性大,各种类型均有涉猎,驾驭能力极强。而且,他崇尚真实,喜欢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接地气、聚人气的故事。在大众所熟知的编剧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媒体人,目前在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担任记者。
近日,郝岩接受了本报专访,聊起获奖的《一日三餐》单元,也分享了他的创作感悟以及对税收文学创作的建议。
主题创作也能写出好剧本
《一日三餐》单元一共四集,刚播出时就引发观众热议。剧集从一家肠粉店切入,讲述靠平民美食肠粉起家后开起高档酒楼的蔡五味和蔡云父女,转型做回家常菜馆后重获百姓喜爱的故事。通过百姓视角,以小见大,既将普通人的生活演绎得令人津津乐道,又反映出中央八项规定深得民心。
郝岩说,这个剧本其实是命题作文,一开始接到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创作的任务时,自己也觉得无从下手,后来决定写一位领导干部的回乡记,但写了5稿大纲,都感觉不理想。最终,团队一起讨论,决定以一家饭店为切入点,因为这样不仅能塑造领导干部,也有对普通百姓的描绘。
“我从警示教育资料中看到一些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例,其中就有广州巨贪万庆良在白云山某饭店大肆吃喝的内容。这让我决定去一趟广州,最终将故事的发生地落在了广东。”郝岩说,他一直坚持从生活深处寻找灵感,因为这样才能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
为了找到创作状态,那年大年初一,他南下广州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大年初三,他在广州街头突遇大雨,便到骑楼下避雨,无意间看到街对面有一家“肠粉博物馆”。带着好奇,他进去参观了两个多小时,萌生了把肠粉写进剧本的念头。后来,他借鉴老舍先生的《茶馆》,跳跃式、有选择性地表达,以10年里的3顿饭来反映主题。经过实地采风和不断完善,《一日三餐》的剧本最终呈现出细节熨帖、打动人心的效果。
“剧本扎实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基石。”郝岩说,自己非常重视剧本创作的专业性。比如,《一日三餐》中演员侯勇饰演的蔡五味做肠粉的片段,被网友称赞为“正宗广东肠粉教程”,剧中肠粉店的场景布置、服化道,以及演员使用的正宗粤语等,无一不是精心考量。
“我接到一个戏,特别是主题戏,第一件事就是下去采访、深入生活。很多时候,剧本确实是用脚‘写’出来的,生动鲜活的剧情闭门造车编不出来。”郝岩说,创作的年头越长,对观众和作品的敬畏心就越重,就会越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平凡的生活更能打动人心
郝岩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从高中时期开始在当地杂志发表文学作品,从那时起就非常善于观察和发现平凡生活的动人之处。大学毕业后,他到大连晚报社做记者,写了多年的新闻报道,为后来形成写实的创作风格奠定了基础。
从记者到编剧,郝岩说要感谢一位“贵人”王传珍老师。王传珍是他在投稿的杂志社认识的编辑老师,后来转行从事电视剧创作。有一次,郝岩去拜访王老师,正赶上一部电视剧的拍摄,那是他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电视剧本,很感兴趣,王老师便鼓励他尝试创作。从此,一扇崭新的大门向郝岩打开了。
如今,作为编剧的郝岩声名在外,但他最在意的仍是自己记者的身份。他说,近30年的记者生涯对自己的编剧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每天可以接触社会各个层面真实的、有温度的人和故事,这些东西深深吸引了我。”
郝岩的作品崇尚真实,剧本中常常带有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人性的理解。对于不接地气、远离生活的“伪生活剧”,他持批判态度,因为“剧本不是流水线产品,而是带着温度的情感集合体”。“之前有投资方劝我多写写精英、白领,要‘高大上’。我说对不起,我见过的精英也都吃人饭说人话,做作的‘精英’不是我心目中的人物。”在他看来,平凡的生活里蕴藏着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好的作品一定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而应建立在生活之上,是绽放在生活土壤中的绚丽花朵。
“现在跟同行说到好剧,还是会提到《家有九凤》《平凡的世界》《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等,这些经典剧目从故事到人物到服化道方方面面,都经受住了时间考验。作品的主题不管是讴歌也好,批判也罢,我觉得首先还是要贴近生活。”郝岩说,一部作品只有接地气,才会聚人气。
家乡是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作为大连人,谈及地域因素对作家风格及作品的影响,郝岩说,他感觉作家和编剧是一样的,地道的地域生活是文学创作的热土。比如萧红对呼兰河的描写,大连作家邓刚独树一帜地描写大海,锦州作家李铁的工厂系列小说,沈阳作家双雪涛以沈阳市铁西区为创作背景的作品,都体现出东北地域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
郝岩在作品中也常常满怀热情地描摹和讴歌大连,表达对家乡的热爱。2015年,曾创下当年央视年度收视率第一佳绩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就是以大连1942年—1945年那段特殊历史为背景创作的谍战剧。几年后,郝岩的又一部谍战生活剧《霞光》亮相央视黄金档。
最终,《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荣获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11届全国电视制片业十佳表彰大会优秀电视剧奖;电视剧《霞光》入选广电总局公布的百部规划重点选题名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日展播献礼片单,荣获辽宁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从《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到《霞光》,郝岩剧本中的地域风味越来越浓烈。地域特色有利于打造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影视文化的抗同化性,也有利于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对郝岩而言,创作来源于生活,熟悉的生活更是创作的捷径。地道的地域生活与文化书写,让他充盈着把握叙事主动权的自在。
于是,郝岩给观众设置了备受欢迎的男主角“夏家河”“傅家庄”,端出了热气腾腾的“海麻线包子”“海肠饺子”,让西岗子、南山小楼、铁路医院这些大连地标一次又一次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尤其那带有浓郁海蛎子味的大连方言,也让大连普通话吸粉无数。
但郝岩又不囿于地域符号窠臼,他更注重发掘地域文化影响下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探讨地域精神品格对人物选择的必然影响。他认为,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呈现,要超越符号功能。
郝岩说,传递正能量,表现真善美,让更多普通人从作品中感悟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这应当是作为编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