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每每读到李白的《关山月》,我的记忆中便浮起一轮中秋月,明亮、硕大、浑圆,如金色的玉盘从山峰之巅冉冉升起,月之左下一角,隐藏在嶙峋的山岩之后,显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缺憾之美。
惊喜的是,一只金雕正立于山岩之上,掩映在皓月当中,仿佛静静赏月思索自己的一生,又仿佛居高临下俯视芸芸众生。
山中飞雕本寻常之事,明月升于山巅也司空见惯,但一只夜行金雕,立于嶙峋山岩,掩映皓月当中,又恰好被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拍到,就难能可贵了。看过《金雕朗月》成片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妙手偶得、堪称经典!
那是一个中秋的午后,新疆克拉玛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有着20多年野生动物拍摄经历的摄影家赵兰生老师打来电话,问我想不想去加依尔山拍摄,我欣然答应。
加依尔山位于克拉玛依北麓,距离天山一两百公里,山势陡险,狼、狐狸、草原雕等野生动物频现。摄影师们每每开着越野车,扛着“长枪短炮”逡巡于此,等待一场与野生动物的奇遇。
那天,我们半下午进山,巡山半晌,只遇到两三只平淡无奇的鹅喉羚、一群蹦蹦跶跶的呱呱鸡,无功而返是常有的事,也没特别的遗憾。
我们并不急着回家,便停车向晚。站在高处看月光下的城市,风景自与平常不同。偶然的一个抬头,赵老师忽地站起身,手指前方,不可置信地说:“你看,山顶好像有一只鹰,很大的一只鹰!”我说:“那不可能吧,这时候鹰都归巢了,怎么可能在山顶站着?”赵老师笑着说:“也有特殊情况,今天是中秋节,说不定鹰专门站到山顶等着家人回家团圆呢。”
赵老师说着,抓起相机远摄,也没特意对焦,随便按了两下快门,放大一看,模模糊糊,一只好像雄鹰的动物站在山岩上,它的身侧,半个月亮爬上来,从轮廓已能见到全貌。
我们的激动如同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了第一步。首先要做的是调整拍摄的角度,让雄鹰能出现在月亮上面。不敢发动汽车,因为石壁的回音会放大汽车的声响,惊走拍摄对象。步行靠近,山坡上都是砾石,硌脚难行,不小心就会踩落,引起山体滑坡。山沟里长满骆驼刺、铃铛刺等灌木,穿越相当艰难。虽然是夜间,我们仍习惯性地猫腰前行,手提相机,蹑手蹑脚,心里不停地念叨:“老天爷,可千万别飞走了。”
满月升起来了,那鹰站在巨岩之上,一动不动,像保家卫国的战士。我感觉热血从脚底一下涌到脑门,心跳得咚咚如擂鼓,此情此景千载难逢,必须抓牢。
终于,我们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角度。我气喘吁吁,努力端稳相机,轻按快门……相机很重,端一会儿我就累了,回头看赵老师,他举着长焦,更重。每每看到他扛着大炮筒一样沉重的相机,自由行走于戈壁、山间,便很是佩服他的体力。
突然,我听见赵老师一声惊呼:“哇塞,不是鹰,是金雕!金雕!”我赶紧凑到赵老师的镜头前去,果然是一只金雕,静静伫立在朗月之下,像一块凝固的岩石。顾不得激动,更无暇说话,快门声此起彼落,有连拍,有单点,不断地调整速度、光圈……后来,赵老师回忆起按下快门的瞬间,美妙、痛快、舒畅、热切、幸福,那么多美妙的词汇叠加,也不足以形容当时的心情。
赵老师带了两个镜头,一个是200至400的变焦,另一个是600的定焦,加了增倍镜,相当于1200的镜头。他用定焦拍下了月中岿然不动的金雕,又想换200至400的变焦试试。待得金雕飞起时,拍得一张月中展翅的相片,该是多么惊艳!可是,他没敢,换镜头太费时间,还会发出声响,他太迷恋眼前的美景了。金雕还是飞起来了,月光虽然明朗,手持相机依然无法跟拍,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渐飞渐远。好在,赵老师最终还是收获了一张令人羡慕的佳片。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税务总局克拉玛依市税务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