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24日,“中国财政学史与财政文化年会(2023)暨第八届‘邓子基财经学术论文奖’颁奖会”在京召开。多位知名财税专家结合中国财政学科建设,财政学史和财政文化研究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和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在会上指出,中国财政学研究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更大的格局,不能仅就经济论财政,就财政论财政,至少应从国家治理看待财政,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论财政。他提出,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和现代财政论分别代表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流财政理论。与之对应,实践层面的财税体制分别是国有制财政、公共财政和现代财税体制。这些理论是阶梯式递进发展的,是构建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建立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重视财政理论与财政学史和财政文化的关联。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原院长邓力平说,财政人应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构建中国自主财政知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庆旺说,应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有益于当前财政发展的营养,将财政学史研究寓于财政学研究中。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王乔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税思想是马克思税收思想与中国传统赋税思想的融合发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阐述了构建中国财政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她认为,构建中国财政话语体系应找准话语议题、搭建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权。武汉大学原副校长吴俊培、上海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丛树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浙江财经大学原校长钟晓敏、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云南财经大学校长王敏、西南财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马骁、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等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财政学史研究和财政文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和指导当前财政实践的重要价值。
在平行分论坛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的30余位财税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财税思想与中国财政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财税体制变迁”“中外财税实践史”“中国传统财税思想与重要人物”“中外财政思想交流互鉴”主题,解读财税思想及经典文献,从历史、文化的维度探讨财税理论的嬗变与传承。与会专家认为,财政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财政学界应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财政文化繁荣,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会议还举办了第八届“邓子基财经学术论文奖”颁奖仪式。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财政学优势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财贸经济》编辑部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国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