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征盐税 英国人在印度修“篱笆长城”

2023年10月09日 版次:08        作者:高峰

19世纪中叶起,英国对印度实行了长达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税收充当了殖民者盘剥人民的工具,尤其是臭名昭著的盐税。为防止印度人“走私”食盐,英国人修建了2000多公里荆棘密布的篱笆墙,号称可与中国长城媲美。如今100多年过去了,篱笆墙已难觅踪迹,甚至消失在印度人的记忆中。

“不能承受之咸”

历史上,印度只有西海岸的喀奇大沼泽地和东部奥里萨邦海岸产盐。从公元前的孔雀王朝起,历代统治者都在食盐输入到内陆时征收盐税,作为充实国库的手段。英国殖民者也不例外,而且变本加厉。1871年,他们用武力手段取得桑珀尔盐湖的开采权。1878年,他们又用极低的价格将拉贾斯坦邦所有盐权弄到手中。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控制了印度的食盐贸易,它从盐场以固定价格买盐,在公开市场高价出售。价格中很大一部分是盐税,它相当于当时农村劳动力收入的1/6。由于盐价畸高,许多人被迫从仓库里偷盐,或者从那些尚未接受英国直接统治的土邦走私食盐。数百万印度人因缺盐致病甚至送命。

为打击食盐走私,英国人在一些交通要道及河流上修建海关检查站,设置障碍,对食盐、烟草等商品征收关税。这些海关关卡慢慢形成一道“内陆海关线”。它从西北部的旁遮普邦蜿蜒到中央邦,长度超过4000公里,有14000人把守。殖民当局故意把海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定得很低,怂恿他们敲诈百姓。

税务局长支招

为加强内陆海关线的控制效果,防止走私者躲避巡逻,英国人决定建一道实体障碍墙。最初这道墙由干树枝和荆棘搭建,成本很高,每英里需要250吨材料,而且它很脆弱,白蚁、风暴、火灾等都是它的天敌。老鼠也喜欢住在里面,巡逻队员不得不引入野猫来对付它们。

当时殖民当局的税务局局长、英国人阿兰·休谟想出了一个点子——用荆棘类植物“种”一道墙。这样做最初成本会大一些,但日后维护成本低。休谟是业余植物学家,难怪有此创意。他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质量、降雨等因素,尝试使用印度梅、狒狒树、仙人掌、金合欢、刺梨、梭梭等带刺儿的植物。但种植上千公里的树篱并非易事。干旱、洪水、贫瘠的土壤都对这个巨大工程带来挑战。殖民者组织人工修水渠、换土壤,下了不少本钱。据当时资料记载,仅1869年为种树篱海关人员就挖了200万立方英尺的泥土,运送了超过15万吨的荆棘灌木。经过不懈努力,树篱种植取得了成功。它的长度达到1400英里(约2200公里),高度和宽度都在3米左右。休谟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它相比,除了中国的万里长城!”

虽然号称“人畜都无法通过”,但树篱并不是铁板一块,不能完全防控走私者。后者把树木本身当梯子爬到顶部,把一袋袋盐扔给另一边的伙伴。还有人赶着满载食盐的骆驼或牛群强闯树篱。仅1877年至1878年一年间,就有超过6000多名走私者因非法越过树篱而被捕。1879年,随着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全境实现控制,内陆海关线也被放弃。树篱无人维护,逐渐消失了。

甘地带头“晒私盐”

虽然荆棘墙不在了,盐税并没有消失。1930年3月,甘地领导了著名的“食盐进军”,以游行方式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食盐专营法》。他带着80名信徒向丹地海滩进军,花了整整24天到达目的地。这时,他的追随者已增加到1000多人。甘地故意挑战《食盐专营法》,蒸发海水制盐。他抓着一把含盐的泥浆宣布:“我正在动摇大英帝国的基础!”经过不懈斗争,殖民当局终于妥协,承认沿海人民煮盐的合法性。但盐税阴魂不散,继续贯穿印度争取独立的斗争,直到1946年10月由印度临时政府取消。有英国评论家说,“食盐进军”是“英国殖民棺材最后几颗钉子之一”。

虽然存在了30多年,但树篱似乎在英国人和印度人的记忆中都被抹去了。1997年,英国作家罗伊·莫克塞姆偶然发现一张1879年4月的印度地图,才注意到树篱的线索。此后两年里,他来到印度,沿着旧的海关线做了大量田野调研,寻找树篱的痕迹和记忆,找到几位听说过树篱故事的当地人,记录了他们口中的历史。2001年,莫克塞姆的著作《印度大篱笆墙》出版,重新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