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收大数据可以看出,东莞这座“世界工厂”正推动传统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升级。其具备哪些优势?面临什么挑战?如何完善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日前,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赋予东莞市前沿科技创新高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的战略定位,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明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科创制造强市的发展方向。东莞税务部门积极运用税收大数据开展调研,分析建设科创制造强市的优势和挑战,并从税收角度建言。
建设科创制造强市的优势
东莞拥有涵盖34个工业大类、涉及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构建起21万家工业企业、1.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909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制造业优质梯队。
制造业综合实力雄厚。一是制造业规模较大。2022年,东莞市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制造业税收收入超950亿元,占全省的14.6%。二是制造业门类齐全。在我国41个工业大类中,东莞拥有34个。三是电子信息制造业有影响力。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超16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1.8%。四是龙头制造企业有影响力。目前,东莞制造业有14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千亿元企业。202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100强”榜单中,东莞的立讯精密、玖龙纸业位列其中。五是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2022年,东莞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合计销售收入近3800亿元,同比增长11.4%;合计缴纳税款超90亿元,户均缴税近480万元。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高端制造业比重大。2022年,东莞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7.8%。二是制造业增值能力强。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制造业销售收入近3万亿元,购进金额超2万亿元,行业增值率为29.3%。三是制造业服务能力强。2022年,东莞制造业劳务和服务合计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占行业销售收入的6.9%,表明东莞制造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能力更强,逐步实现从销售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的转变。四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2022年,东莞制造业购进现代服务(研发技术、信息技术)的金额同比增长21.6%,高出全行业购进现代服务金额增速的4.8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扎实。一是科技创新主体多。2022年,东莞有高新技术企业超9000家,其中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86%,涵盖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二是整体研发投入强度高。2022年,东莞制造业研发投入再超1000亿元,同比增长0.5%,研发强度达3.5%。三是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某终端龙头企业落户东莞,并集聚253户上游制造企业,其中88户为高新技术企业。该龙头企业对上游产品要求较高,促使上游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创新发展集聚效应显著。
建设科创制造强市面临的挑战
电子信息制造业遭遇冲击。世界经济形势低迷、市场需求放缓、产品使用周期延长等因素,给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几家龙头手机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出口量有所收缩,企业利润率下降。
企业的根植性有待增强。调研发现,在当地人工成本较高、主要销售市场在外、产业集聚等因素驱使下,东莞一些企业向外迁移,表明东莞企业的本土化和根植性有待增强。
企业创新力度有待加强。从研发活动覆盖面看,2022年,东莞发生研发费用支出的制造企业超过1万户,占制造业总户数比例较低。从研发费用投入金额看,主要集中在几家龙头企业,其他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约占行业总支出的53%。
税收支持建设科创制造强市的实践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2022年,东莞制造业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惠及制造企业1.4万户,占该政策全市受惠总户数的55.7%。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累计缓缴税费占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总额的35.8%。
赋能企业创新发展。一是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主动和科技部门对接,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册”管理,建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管理台账。2022年,东莞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纳税人同比增长9.4%,加计扣除金额合计超800亿元,有力帮助企业盘活研发的资金流。2022年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享受该政策,按其适用15%税率计算,相当于减免企业所得税约3690万元。二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15%税率优惠政策。2022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额超30亿元,有效引导企业走高端智能制造之路。2020年—2022年,广东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享受该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近1500万元。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辅导企业应享尽享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技术人员股权奖励,个人一次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分期缴税。
推出多项精细服务。一是服务重点企业。建立重点税源企业一对一服务,涉税问题最快办、其他问题联合办等机制,联合市工商联实施“春雨润苗”专项行动,跟踪企业扩产、新增业务等动向,提振企业留在东莞发展的信心。二是助企融资纾困。2022年,运用纳税信用助力超1.5万户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超200亿元,规模位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与市工商联、金融机构签署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定制化融资模式,2022年3家银行向374家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超90亿元。在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东莞纳税指标得分连续3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税收进一步服务科创制造强市建设的思考
服务智能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是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更充分地挖掘增值税发票数据,升级“广东税务产业链智联平台”,以更全面地展示支柱行业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提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匹配。二是服务经济决策。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加强税收经济分析,从税收看经济、看发展,想对策、提建议。三是支持制造业产业链能力建设。协同相关部门落实《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供应链各环节数据的掌握,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经济税源共植机制,助力企业本土化。一是搭建行业迁移预警机制。盯住人工成本较低等有相对优势的国家,构建电子信息制造业迁移预警指标体系。二是建立培植经济税源责任机制。联系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工信局等部门,将涉税大数据反映的异常信息推送到相关部门,如某企业设备投资大幅下降、用水用电量下滑等信息。三是健全头部企业定期恳谈机制。关注头部企业发展动向,不定期组织恳谈会了解企业诉求,想尽办法巩固壮大税源。四是引导“走出去”企业合理布局产业链。支持制造企业在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产能的同时,鼓励其在国内保留适当产能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中高端产品制造,并建立承担着技术创新、工艺研发职能的“母工厂”。
综合运用财税手段,聚合创新驱动力。加大对制造业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以及检验检测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财政投入,鼓励制造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对制造企业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探索给予更完善的优惠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