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赋予大同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使命,大同市税务部门紧跟步伐,发挥税收分析的“显微镜”“望远镜”作用,从税收视角分析大同市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交流态势,为推进重大战略落地生根提供决策依据。
大同是国家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枢纽中心,陆路交通便捷,与京津冀距离适中,高铁航空均可实现快速直达。与北京、太原、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城市已实现3小时公路互通。大同与京津冀地区的双向联系较强,与京津冀联系紧密的传统行业发展良好。
京津冀是大同省外经济交流最活跃的地区。发票数据显示,2023年1月—7月,大同与京津冀的贸易额达到525亿元,占到全市贸易额的8.2%。2023年1月—7月,大同共开具增值税发票3550亿元,其中向京津冀开具352亿元,京津冀开票额占全部开票额的比重为9.9%,占省外开票额的比重为31.7%;大同共接收增值税发票2895亿元,其中来自京津冀的发票额173亿元,占全部接收发票额的比重为6%,占接收省外发票额的比重为31.7%。
大同是京津冀重要的能源来源地。2023年1月—7月,大同电力行业开往京津冀的发票额为34.1亿元,占全部开票额的比重为28.3%,占省外开票额的比重为99.7%。
大同与京津冀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京津冀是大同重要的工业制成品和建筑工程供应地,是大同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市场,还是大同“东数西算”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同向京津冀开具的科学和技术服务业发票规模快速增长,从2020年的1.6亿元扩大到2022年的18.9亿元,占全部开票额的比重为32.2%,占省外开票额的比重为65.6%。
要进一步发挥税收服务大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职能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优化产业布局。一是用好新能源产业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优惠政策,放大大同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资源的富集优势,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进一步提升向京津冀能源供应的绿能占比。二是用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发挥大同能源供应充足、绿电占比高、工业电价低等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数据企业落户大同,全力打造“东数西算”山西枢纽大同“集群”,切实把电力优势转化为算力优势。
优化市场布局。一方面,把大同建设成为京津冀制造业产品的消费地和中转地。继续推出数字消费券和有奖发票等消费提振行动,同时利用大同中部地区重要国家级枢纽中心的优势,用好现代物流仓储增值税、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建设京津冀制造业产品“向西”扩散的物流枢纽。另一方面,把大同建设成为京津冀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地。全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提升“政策找人”精准推送水平,激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活力,为京津冀提供更好更优的生产生活资料。
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大同市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方案》,推进涉税改革任务高水平落地实施,吸引更多的京津冀企业落户大同,提升大同本地企业服务京津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