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国家开放大通道,为重庆向南出海、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开了新大门。江津区是重庆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如何抓住战略机遇,带动和促进区内经济发展,是江津区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江津区税务局以出口退税数据分析为切入点,从税收视角对外贸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截至目前,江津区有出口退税备案企业271户,其中生产企业198户,外贸企业70户,其他企业3户。其中,实际有出口业务且在进行申报退税或者免抵税的企业有97户。2022年,江津区总体申报出口额约84.6亿元,同比下降4%;免抵退税总额9.6亿元,同比增长1.5%。
从近年来出口退税备案企业的数量上看,虽在逐年增长,但幅度较小,且从出口退税申报数据来看,直接出口货物企业数量无明显增长。重庆市2022年共计办理出口退税182亿元,江津区退税6.5亿元,占比3.6%,在各区县中排名第12位,实际具有出口业务进行申报的企业户数排全市第10位。排位名次在2018年综保区封关运行以及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扩建以来无明显提升,“综保区+物流枢纽”对外贸经济发展的集群效应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从行业退税额占比来看,2022年江津区退税额排前三的行业分别是:机械类制造或批发业,退税3.1亿元;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退税1.7亿元;汽车及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业,退税1.4亿元;其他行业共计退税2900万元。从头部企业带动本地行业发展的作用来看,产业成链、企业成群和孵化功能发挥得还不够。
“两头在外”外贸企业占比增大,经济贡献不大。从近3年新备案出口企业的情况来看,近四成是“两头在外”的外贸企业,也就是货物从其他地区采购,并且在其他地区出口,即货物的采购地和离境地均不在公司属地。由于此类外贸企业基本仅在当地缴纳与利润相关的所得税以及少量印花税和其他地方税种,因此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小。
针对江津区出口企业实际情况,建议对外贸型企业的招商引资亮出“两大优势”,找准“两个定位”,围绕“两个重点”,推动江津区外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以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契机,发挥好综保区特殊监管区域政策优势和小南垭物流枢纽优势。小南垭车站与珞璜长江枢纽港、江津综保区形成一体,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南部枢纽,开行班列货物出口链条覆盖东南亚10个国家,延伸海运可到达113个国家和地区,便捷的“铁路+水路+公路”通江达海运输条件是吸引出口企业的一大优势。
利用好四大“工业园区”丰富的制造业基础资源优势。除体现退税的直接出口企业外,区内间接出口的货物销售量也不容小觑。例如五信机械,今年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的比例约为40%和60%。不仅反映出区内部分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还说明江津区产业化制造业优势具有吸引外贸企业生根落地的潜力。利用好“工业园区”制造业基础资源优势,鼓励制成品出口带动服务出口,催生相应产业链条和集群的同步成长。
找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打造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的定位,逐步完善配套物流和仓储中心,形成国际化多式联运体系。找准重庆陆海新通道南部枢纽必经地,对内深挖区内生产型、贸易型企业货源的定位。深挖区内粮油、火锅食品、特色农产品比如花椒等加工产业链的海外市场,同时统筹好综保区内以及其他企业的进口需求,以陆海新通道为企业带来的便利和节流引导其产品向外拓展,也为进口产品降低成本,实现双赢。
重点引进和培育具有生产能力且海外市场和订单基础较好的企业。从税收贡献、促进就业等方面综合评估,应重点引入或者培育本地生产型出口企业,一般具有海外订单较为稳定、市场前景可观等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较高。
重点打造产业集群,强强联手,良性竞争,促使企业共同发展。目前江津区出口企业以通用机械制造、摩托车制造、笔记本电脑行业为主,同时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可重点引入这几个行业的前端、终端制造企业,比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制造、整车制造,计算机零配件制造、芯片等高新技术制造业,使其形成全链条产业,同时有针对性地将头部企业的重点供应商引入当地,形成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