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彪,国家税务总局荆门市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干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其摄影作品《展示》获2017年卡西欧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奖赛入选奖,《盛世闹春》入选2019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40年弹指一挥间,余国彪用一台台相机和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他追逐“摄影梦”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爱好者到现在的艺术家,他凭借热爱与坚持在广阔摄影天地驰骋。
作为一名基层税务人,余国彪用近20年的耕耘将税务和摄影“绑定”。基层税务岗位事多面广,从宣传报道的角度讲,好的摄影作品可能比文字台账更具表现张力。余国彪敏锐感知问题所在,主动请教专业摄影师,慢慢把新闻宣传照变成了艺术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言,摄影没有捷径,唯有苦练基本功。这种态度为他日后取得摄影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2015年湖北艺术节“楚天群星奖”评选出的获奖摄影作品中,组照《小猴历险记》凭借灵动、趣味的表达方式和成熟的摄影技巧,让余国彪走入了大众视野。
余国彪的摄影作品,纪实题材占比很高。在他的工作室里,一幅幅反映时代印记的影像,能瞬间激活观者脑海深处的记忆。纪实摄影最为可贵的是聚焦现实,用瞬间定格永恒,串联人类命运,反映时代主题。余国彪用影像呈现时间更迭、社会演进的痕迹,表达了自身对于时代的观照。
摄影评论家鲍昆曾提出,“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精神”,余国彪就在用镜头寻找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存在的人文关怀“热点”。他的摄影一直根植这个时代,用当代的风景,回答当代的问题。
《远去的背影》组照,是余国彪在湖北省关停境内所有煤矿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所拍摄。为了拍到行业变革的特定时刻,留存关键的影像资料,他不顾危险主动下探到450米深的矿井,近距离接触矿工的工作与生活,定格黑暗中如钢铁般的身影。
好的摄影作品一定是人文思想和技术语言的完美融合。“远去的背影”一语双关,既指矿工消失在采矿行业的背影,也是湖北省煤矿产业转型的时代之音。这组照片在摄影语言上朴实直接,黑白明暗对比恰到好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他的镜头里,反映乡村振兴的《农民打工不必远行》、反映工业复苏的《铁笔绘宏图》、送别援荆医疗队的《感恩》等作品,无一不是如此。
如果说纪实摄影传播的是社会意识,那么自然风光摄影传播的则是自然理念。余国彪将摄影看作一场修行,他如求道者一般不断向更多摄影领域探索。
对他来说,扛上摄影器材,就意味着开启了一段孤独的探险之旅。沿途不期而至的风景,或惊心动魄,或静默如谜,或天籁合鸣,或高蹈悠远,他用镜头把如梦如幻的景色定格成永恒,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未知的远方。光影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如同梦幻的妙笔,让观者领悟自然的伟力、宇宙的神秘,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真理。
作为一名摄影者,余国彪一直追求拍摄的本源,而不轻易采用走捷径的方式。比如,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拍摄时,他会优先身体力行,用脚步丈量,去寻找最佳的拍摄点,而不是采用无人机。因为他认为人眼观看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在拍摄《角逐》《邂逅》这类作品时,他常常要端着沉重的相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静默、蹲守、忍受孤独,用鹰一般的目光锁定拍摄对象,唯有如此,才能捕捉到两鹿角斗时刻的迅疾,水花四溅,又以远处的丛林做背景,动静相宜,极大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定格下这生动而震撼的瞬间。正如摄影艺术家王达军所言:“身临其境获得的影像,蕴含着远程操控无法拥有的生命亲炙与精神高度。”
余国彪孜孜追求和全力维护的是自我主体性的独立与自由,是面对纪实之“实”的虔诚与敬畏。他的纪实摄影总能捕捉到影像背后的奥妙,那些记录时代之变的影像不单单有着美的价值,更存续着时代文献的意义。他的自然风光摄影则从人对自然干预的角度看待真实自然的风貌,从《小猴历险记》《角逐》到《哺育》《和谐》等作品,都可以看到余国彪立足生态危机,用人和自然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砥砺奋进四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摄影之路上,余国彪始终如稚子一般,心有赤诚,他用朴素的摄影逻辑和身体力行的摄影方式,以镜为媒,“纪”录时代。
(虞旻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余欢欢为荆门市文联文学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