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更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

2023年11月01日 版次:05        作者:施文泼

2023年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呈现注重连续性、突出精准性、强调制度性、提升协同性的鲜明特点。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总体来看,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等各项指标均好于预期,为完成全年经济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宏观经济的改善,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为此,今年我国延续、优化、完善了一批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减轻了经营主体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平稳运行。

2023年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呈现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连续性。今年以来,延续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多、涉及领域广、实施期限长,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为经营主体稳预期、提信心、安排投资经营活动创造了稳定政策环境。二是突出精准性。优化和完善实施的税费政策,突出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经营主体发展的大力支持。例如,优化实施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征所得税等一批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纾困的政策。又如,完善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更大力度引导能源消费转型,提振消费。三是强调制度性。根据政策试点成效和市场发展需要,及时将反响良好的税收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固定下来,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例如,永久性地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统一提高到100%,为激励企业创新投入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税收制度安排。再如,根据教育、养老等支出变化情况,提高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进一步降低了纳税人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四是提升协同性。在延续、优化、完善税费政策的同时,加强财税政策与金融、产业等其他宏观政策的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形成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

在一系列税费优惠等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经营成本持续降低,经营预期得到好转,信心不断增强。2023年1月—5月,全国累计新办涉税经营主体643.5万户。其中,4月、5月新办涉税经营主体148万户和152.2万户,分别同比增长28.8%、24.9%。中小企业市场预期企稳向好,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达到89.2,比第二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恢复向好的趋势不变,但仍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冲击,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内生发展动力还不强。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夯实经济回升基础,税收政策仍有加力提效的空间。

一是扩大部分税收政策享受主体范围,持续发挥稳预期稳增长作用。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进一步扩大享受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的行业范围,并允许实际投资金额较大的新设立企业享受留抵退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

二是优化部分税收政策优惠方式,提升政策效力。例如,我国实施的支持科技创新的主要税收手段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近年来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加计扣除政策存在边际效应递减、初创期中小企业难以实际享受优惠等问题,因此可考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改为研发税收抵免政策,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探索实施可退税的税收抵免,从而强化政策实施效果。

三是强化税费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近年来,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好转,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下降,但仍然存在一些影响经营主体发展的隐形成本。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对行政裁量权行使不规范等。这些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合规性成本导致企业经济成本增加,不仅对冲了税费支持政策的减负效果,更不利于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影响稳定经营主体预期。因此,在落实好税费支持政策的同时,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厉整治涉企违规收费等行为,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