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支持经济增长实现三个“摆脱”

2023年11月01日 版次:05        作者:白彦锋

我国经济前三季度超预期增长是在克服“疤痕效应”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实现的,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其中,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可以说,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因为这是在克服“疤痕效应”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实现的。

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冲击不言而喻。所谓疤痕效应,即重大事件过后,人类的行为模式会发生长久的变化。从过往的影响来看,疫情当中出于对供应链不稳定的担忧,许多居民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出于谨慎考虑提前囤积了一部分生活日用品和生产原材料,形成了对购买力的提前透支,因而让人们感觉疫情之后,经济的恢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迅猛”。从对未来的展望来看,一些居民和企业受收入预期可能不稳定的心理影响,对消费投资等行为变得更为谨慎。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心理冲击更多是“心有余悸”,主观的认知与未来经济持续向好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和背离。也就是说,尽管客观上经济形势逐步改善,但很多人的主观心理多数时候是在对过去感知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非理性的因素。即便如此,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了83.2%。也就是说,在进出口贡献率负增长和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趋弱的背景下,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韧性不断增强。即使外需不振、投资转弱,我国经济增长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

还应看到,前三季度的超预期增长是在2022年经济总量超过121万亿元的“高基数”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基础上实现的。近年来,不管是用水、用电,还是用地指标,各地都从资源环境角度进行了严格宏观把控。可以说,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一是已经摆脱了过去资源投入驱动的模式;二是摆脱了投资驱动透支未来的总量扩张模式;三是摆脱了外需牵引的出口驱动模式。这三个“摆脱”意味着当前以内需为主、消费主导、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不断稳固。

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尤其是2023年减税降费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为前三季度国民经济的改善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8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1.15万亿元,近75%惠及民营企业。笔者较为关注的是,继续实施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即出售自有住房并在现有住房出售1年内重新购买住房的纳税人,对于其已缴纳个人所得税给予相应退税优惠,以及各地对购买新建商品住宅并在规定时间内缴清契税的,会按照先征后补的方式给予契税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等支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这一揽子政策使行业发展出现了积极信号: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交易数据9月转正、环比增长2.8%,实现了4月以来连续5个月下降之后的首次转正;9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降幅较8月大幅收窄;同时,前三季度契税收入实现了2.2%的正增长,表明我国房地产行业及相关税收逐步企稳回升。

从全国和代表性省份的地方财税收入数据来看,与经济向好态势保持一致,各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普遍企稳回升。例如,前三季度,江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湖南同比增长8.3%、甘肃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中,税收收入比重普遍提升,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二者比重的“一升一降”反映出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质量得到了普遍改善、地方税收营商环境进一步向好,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第一,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在65%左右,美国这一数据为83%,日本达到了93%。可见,新型城镇化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巩固落实推动房地产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第二,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未来需要在进一步优化生育支持的税收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科技、人才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第三,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中,消费、投资、出口要接续发力、“弹好钢琴”,相应的税收政策也要随之优化,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做好调整,为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