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那支“记者专用笔”

2023年11月06日 版次:06        作者:张鲲翼

做一名记者,是我儿时就有的理想。

1991年夏季,我的家乡江淮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全村人都搬到地势较高的窝棚里。8岁的我,还不知道什么叫为生计发愁,每天只念叨着怎么能买到一支钢笔。即将升入三年级的我要开始写钢笔字了,但那时外面一片汪洋,哪里还能买到笔呢。

一天傍晚,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风尘仆仆走进我家,询问受灾情况和需求。我说我想要一支钢笔,他马上从包里掏出一支钢笔说送给我。我一把接过来,紧紧握在手里。妈妈使劲儿摆手,让我感谢这位叔叔。我的眼睛却只盯着那支钢笔,钢笔上一行“记者专用笔”的小字以及叔叔如同两个“泥桶子”一般的裤腿,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那时,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做一名记者。

后来,我果然实现了心愿,成为中国税务报社一名驻站记者。

2017年,税务总局在全国开展“中国税务精神”提炼活动。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解放初期广西税务烈士的光荣历史发掘出来,融入到中国税务精神之中。就这样,我开启了追寻英烈之旅……

我找到几个跟我讲过这段历史的老干部咨询,但都只得到一些模糊的信息。我有些动摇,心想,要不算了吧,已经过去近70年,这段历史可能早被时间吹散了。

正当迷茫时,广西税务部门负责税史纪念馆筹建的同事告诉我,他们收集到一本珍贵的英烈手册,上面记录着1951年4月国家追认的79名广西税务英烈信息。我欣喜若狂,软磨硬泡,把已是文物的手册借到了手里。翻开手册,上面却仅有英烈的姓名、牺牲时的年龄和所在单位等基本信息。

我不甘心放弃,开始按照手册上的地址一个个询问。终于,广西税务干部学校的退休干部饶甘棠告诉我,他父亲是南下税务干部。他从小就听父亲说,南宁市武鸣县有位税务英烈叫刘国定。于是,我开着车,带着饶老先生前往武鸣,在一座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刘国定的坟墓。

在与陵园周边村民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位年近80的老奶奶曾见证刘国定牺牲这段历史。

1950年4月30日凌晨,盘踞武鸣一带的土匪潘克梦暴动,围攻税务所。为保住税款,刘国定与土匪英勇枪战。牺牲时,他仍右手持枪,左手将沾满鲜血的税款紧紧地握在怀里……那一年,刘国定24岁。

经过两个月的走访发掘,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税务英烈的故事:有的为了保护税款,跳入滚滚西江;有的为了将税款安全送到行署专区,化装成乞丐,一路行乞,直到牺牲时都没花过一分钱税款……

我饱含热情将这段历史写下来,发表在2017年7月5日的《中国税务报》头版,告诉全国税务系统的同仁,广西这群牺牲时平均年龄28岁、最小只有16岁的年轻人,曾用生命和鲜血诠释过“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中国税务精神。通过持续挖掘,广西税务英烈的故事不断清晰,很多故事还被制作成微电影、舞台剧等。如今,广西税务英烈的故事已变成激励广西税务人奋进担当的精神内核。

脚上沾满泥土,是我儿时对记者这份职业最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虽已忘了当年送我钢笔那位记者的模样,但却始终记得两个泥裤腿和那支“记者专用笔”。

(作者:中国税务报广西记者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