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毛燕,从马来西亚运到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再经数道工序,变成燕窝系列产品,进入千家万户。2012年,中马钦州产业园正式开园,一年后,马中关丹产业园也开园。作为世界上首对互相在对方国家建设的“姊妹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开创了“两国双园”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据中马钦州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多年来,中马钦州产业园累计签约落户项目超200个,累计注册企业超2.57万家,协议总投资超1900亿元人民币,带动就业人数超3万人。广西税务部门立足服务“两国双园”项目,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园区活力涌动。
不动产跨境缴税办证“零跑腿”
近年来,中马钦州产业园创新实施“跨境人民币同业融资”等5项跨境人民币金融创新政策,深入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本外币合一”试点,进一步推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为适应中马钦州产业园金融创新环境,国家税务总局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税务局在跨境人民币电子缴税基础上,联合钦州港片区财政金融局、自然资源和建设局等部门,打造线上“不动产登记税证业务办事大厅”,境外居民仅需传输身份证明、商品房买卖合同编号,“人不入境”即可办理不动产权证业务,实现不动产缴税办证“零跑腿”。
“现在直接登录电子税务局就可以缴税办证,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减少了汇率变动的影响,真是太方便了。”成功缴纳契税后,境外居民陈祥丰说。
支持燕窝跨境全产业链建设
走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工人们正在用镊子拨、挑、勾、夹,小心翼翼剔除杂质,即食燕窝生产线满负荷生产,一片火热景象。
马来西亚有丰富的燕窝资源,依托“两国双园”模式推动两国燕窝产业合作发展水到渠成。中马钦州产业园内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燕窝及营养保健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首个中国—东盟燕窝跨境全产业链发展平台,集燕窝加工、研发、销售等于一体,成为两国经济合作创新典范。目前,钦州港片区共注册22家燕窝企业,其中12家获得海关总署批准进口毛燕指定加工企业资质,占全国的四分之三。
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税务局成立“燕窝产业税管家”团队,围绕燕窝进口、加工和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梳理税收政策,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燕窝产业链不断延伸。
截至今年9月,钦州港已开通马来西亚班轮航线8条,燕窝产品进口额累计5.75亿元。
精诚共治护航企业“扬帆出海”
从昔日的荒地蜕变为如今的现代化国际园区,中马钦州产业园逐步建设成“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和“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实现华丽的蜕变。
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4年保持为马来西亚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而马来西亚也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往来频繁。为护航企业“扬帆出海”,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税务局深化与海关、钦州港片区联合理事会秘书处(对外合作交流局)等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展关于马来西亚法律制度、税收协定、对外支付等的研究与辅导,帮助企业精准掌握马来西亚相关投资和税收政策,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税务干部上门为我们讲解马来西亚的税收制度,并就避免重复征税为企业量身定制了税收方案,让我们‘走出去’没有后顾之忧。”广西自贸区怡美贸易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毛国飞说,“今年,我们计划在马中关丹产业园投资4138万林吉特,购置150亩地建设棕榈油源头生产工厂,进一步完善棕榈油产业链。”
广西壮族自治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刘虎介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将在推动跨境贸易、投资、金融、物流、人才流动等方面迎来新机遇,广西税务部门将不断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助力打造“两国双园”模式下的两国经济合作创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