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纳村:林中有茶园 园中育新机

2023年11月08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曲易伸

山林之韵,藏在氤氲茶香中。人随车在山间起伏、转弯,豁然开朗处,青翠掩映间,一座藏于雨林中的古朴黎族村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跃入眼帘。一间小茶坊院子里,村民王柏和、王菊茹夫妻俩悠闲地坐着,不时吆喝几声,向往来游客推销自家手工炒制的大叶茶。

“税务小妹你来了呀,又来送税收政策哟。”王菊茹向税务人员和记者一边打招呼,一边展示手机里的购买聊天记录,“今天好多客人来买茶,有的还加了我微信,在线下单量好多的。”她说,每一条聊天记录的背后,都是上门买茶的新客变成回头客的故事。

早年间,王柏和、王菊茹夫妻俩靠着种植水稻和茶树维持生计,“每到春节后,乡亲们都一起上山采茶,最多时一天能采70多斤茶青。20多年前,水满乡的茶厂并不多。送去茶厂等待收购,谁去得快就收谁的。”王柏和回忆道。彼时,去乡里的路很不好走,两脚泥、一身汗,夫妻俩挑着几十斤重的茶青来到乡里的茶厂,却常常被告知,茶青已经够了,当天不再收购。由于茶青属于不耐储存产品,来不及加工处理便会坏掉,夫妻俩忙碌许久也只能赚些辛苦钱。

近年来,毛纳村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生态旅游业,茶产业成为毛纳村产业振兴、促进富民兴村的抓手,这为小茶坊带来了新的机遇。经过一番商量,夫妻俩决定重拾黎族人的手工制茶技艺,自己制茶售卖。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提香……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茶”逐渐打出了品牌,夫妻俩收入也逐渐上涨,年收入达数万元。

“一到节假日,各种旅游团、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就忙得不可开交,往往这时候开票需求量大,我们夫妻俩不懂操作,以前都是女儿去办理。”回忆起创业路上的经历,王菊茹十分感慨,“现在办业务方便多了,发票还能线上申请直接邮寄到家,有啥问题税务干部的辅导讲解细心到位,客户下单付款成功我们就可以及时开票。”

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国家税务总局五指山市税务局针对茶叶种植、销售、产业升级等各环节涉税需求,靠前服务、快速响应纳税人诉求,每逢茶园采摘、收购、销售等关键时间节点,该局组建的“春风服务队”便奔忙起来,第一时间将支持“三农”的税惠政策送到纳税人手中,确保茶农及茶企明政策、懂申报、会开票。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当地税务部门还梳理包含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在内的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企业跟踪服务台账,确保政策落实。

“去年我们的茶叶收入有8万多元。我和老伴、两个女儿商量,把享受到的税费减免都投入到扩大经营上,将自家菜园地改建成新的茶厂。”提到未来的经营,王柏和说道:“今年在专项资金支持下,我们建成一幢2层近200平方米的新茶厂,分区加工效率提高,年产量能比之前的小茶坊翻一倍多。”现在王柏和夫妻俩的茶园有40多亩,除了自家茶青,他们还会收购其他散户的茶青,帮助他们炒茶。

20多年的时间,茶叶改变了王柏和一家,也改变了整个毛纳村。在村“两委”和合作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茶产业,大叶茶俨然成为村民眼中致富的“金叶子”。如今,村里的茶园扩大到1700多亩,有10余家茶叶作坊、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和生态的加持下,毛纳村的农家乐、茶坊、文创产品售卖、民俗文化表演等休闲产业渐成气候,秀美乡村成效日益突显,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滚水入杯,茶香飘荡在小院。水汽氤氲开来,折射午后茶园的瑰丽阳光,晕染出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