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歌乐山脚下,有一间税费服务工作室,它就开在路边,推开门,就会看到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作为这家“谢璐工作室”的创始人,我很荣幸,更觉得责任重大。
大数据为企业牵线搭桥
2009年我考入沙坪坝区税务局,十多年来一直在基层一线,亲历了税收数字化转型升级,也一直在努力发掘税收大数据的价值,让它更好地赋能税收工作。
2022年一个冬日清晨,6列满载“重庆造”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渝新欧)由沙坪坝缓缓驶出,将于16天后抵达欧洲,我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一个月前,因上游原材料断货,一家零部件企业无法及时向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公司交付配套产品,负责人老甘为此事焦头烂额。
纳税人有困难,我们必须上。我通过大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对同行业上下游企业进行筛选,分析了3000余条数据信息。一天之内,就为老甘精准匹配了5家上游企业,老甘联系后与其中一家企业快速达成协议。一周后,首批价值120万元的配套产品到货了,老甘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我感到,税收大数据能做的远不止于此。于是我与同事进一步运用大数据对汽车制造产业链进行调研分析,整理出扎实的报告呈报政府部门。在我们建议下,2022年沙坪坝区青凤科创城成功引进了拓普等高端配套项目,补齐了产业短板与弱项。
推出“减税降费计算器”
随着“互联网+税务”的兴起,我尝试在税务领域做技术创新。2019年初,为了落实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我带着工作室成员到企业一线答疑。每次宣讲结束,纳税人都围着我不走:“我到底享受哪几条?可以减免多少钱?”因为在现场不知道企业的具体情况,这个问题着实难倒了我。
春节假期的一天,女儿对我说:“妈妈,我刚才抢到一个大红包!”我灵光一现:减税降费就像是发红包,我们差的就是一个让纳税人能清晰直观看到红包出处和金额的载体。
说干就干。大年初四提出想法,正月里“减税降费计算器”正式上线。纳税人只需输入企业基本信息,计算器就能自动判断享受哪条优惠政策,并计算减免金额,又快又准。这个小工具上线当月,使用量就超过了1万人次。
也正是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更加相信,拥抱信息化是大势所趋。随后,我又参与推进区局“业务可视化”系统集成、“学习治税”工具上线,用数据打通了一个个线上渠道,并在2021年考取了第七批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方向的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学员。
回想2020年,我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有幸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那句“以服务群众实效打动人心、温暖人心、影响人心、赢得人心”,深深镌刻进了我的心里。
“谢璐工作室”创办5年来,已经服务上万人次纳税人缴费人。从他们的眼眸中,我读到了对未来的期待、对成功的渴望。而我作为一名税收“数据工程师”,就是要为这份期待和渴望插上智慧的“翅膀”,助力他们腾飞翱翔。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沙坪坝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