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把新能源车产业集群打造及应用场景拓展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首位产业”。从税收数据来看,晋中市新能源车制造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头雁”晋中吉利公司生产的新能源车占到山西省新能源车总产量的90%左右。但是,核心科技不足、人才紧缺、下游链条延伸不够等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初步形成“雁阵型”产业布局
晋中市新能源车产业链目前共有链主企业1户,链上企业8户,以链主企业晋中吉利公司为“头雁”,其他企业为“随雁”,已初步形成“雁阵型”产业布局,覆盖新能源车零配件制造、电池电极制造、乘用车、商用车和动力车整车研发制造等领域。“头雁”晋中吉利公司2022年生产新能源车12.1万辆,占到山西省新能源车总产量的90%左右,在晋中新能源车产业园集聚企业29户,关联配套企业约60户。
近几年,在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晋中市新能源车制造行业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晋中市新能源车产量由2020年的1.7万辆快速增长至2022年的12.1万辆。2022年晋中市新能源车产量占全市汽车产量的比重高达99.7%,较2021年提高36.9个百分点。晋中吉利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企业,2022年起不再生产燃油车,全力转型生产新能源车。新能源车市场认可度和消费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个人购买需求持续释放,山西省自然人购买乘用车的渗透率由2.6%扩大至21.1%。
2020年~2022年,晋中市9户新能源链上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企业合计入库税收分别为1.6亿元、2.4亿元、8.2亿元,其中晋中吉利公司及其配套企业入库1.3亿元、2.1亿元、5.1亿元。
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晋中市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但目前来看,新能源车产业能带动的链上企业有限,企业生产规模滞后,产业链条不完善,核心科技不足、人才紧缺、下游链条延伸不够等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晋中新能源车产业链上企业9户中有6户为上游企业,3户为中游企业。以链主企业(中游企业)吉利公司为例,从发票流进行分析,吉利公司的采购机动车零部件和配件支出90%以上来自省外,省内配套率仅约5%。如山西省太原迈杰模具从2022年开始配套吉利公司部分冲压焊接件业务,生产工艺主要为手工制作,单日产量最高为50台,而吉利公司省外配套企业为流水线自动化生产,单日产量最高可达200台。从新能源车核心部件电池而言,吉利汽车全部电池均从省外采购,60%从宁德时代公司采购。相比之下,省内配套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在质量上和效率上都无法满足供应需求。
晋中市新能源车产业链上企业普遍存在科技型人才短缺的桎梏。链主企业晋中吉利为吉利集团的分公司,主要承担生产功能,晋中吉利自2018年大规模量产以来,设有研发部门1个及研发人员18人,主要研发车型建模及相关车辆技术参数,5年投入研发费用4.8亿元,研发费用逐年增长,但研发项目均委托外地企业研发,本地研发能力薄弱。作为驻地企业,本地用工均为可替代的流水线熟练工,知识和技能都很难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研发型人才均由总部高薪配备。其他8户链上企业也存在科技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普遍研发能力薄弱。
从生产企业后续延伸链条来看,吉利集团市场销售和汽车生产由不同的分公司负责,销售分公司负责品牌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晋中吉利根据销售分公司的订单合同数量,以销定产,主要负责汽车生产。随着新能源车使用费用节省的逐步显现和人们对新能源车消费观念的转变,新能源车需求会日益增大,售后服务市场拓展空间依然巨大。目前,因市场原因,晋中吉利公司只在本地设立3个4S店,难以应对未来“以服定销”的需求与市场。
从哪些方面支持产业发展
新能源车产业受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政策影响较大,建议搭建由政府部门、链上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新能源车产业对接平台,鼓励本土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不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打造具有晋中优势的新能源车产业集群。争取专项政策倾斜,支持培育新能源车上游研发制造能力,通过技术业务合作与资金合作的方式延展其产业能力及规模,推动山西省新能源车产业向科技化、规模化迅速转型。
建议按照山西省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方案,精准引进山西省空白零部件配套企业,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汽车座椅生产企业、塑料件生产企业、空调等电器生产企业、汽车饰件生产企业等,统筹全省新能源车产业链条布局,打破产业发展原材料供应壁垒。
支持新能源车创新团队和顶尖研发人才引进,组建产业技术攻关团队,推动整车制造、科研院校、关键零部件企业合作共赢,发挥学院优势,鼓励企业与晋中大学城院校和晋中职教港技术研发团队的深度合作,在师资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通过订单培养等方式建立长期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链主”企业人才引用机制,参照省一级人才引用标准奖励人才安家费、技术研发津贴等,打造一支真正扎根在企业、安家在晋中、创新在新能源的技术人才队伍。
支持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全面推广应用。一方面加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建设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重点覆盖居住区、办公区、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加快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在适宜使用电动汽车的农村地区有效覆盖;大力推动公共停车场、具备条件的加油站加气站、旅游景区等公共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构建各类充电基础设施充分接入的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地图服务平台等多种便利渠道,及时发布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设置及实时使用情况,并做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晋中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