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元宇宙”充满想象空间

2023年11月24日 版次:05        作者:陈舒婷

【新闻回放】近日,江苏省工信厅等部门联合发布《江苏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元宇宙产业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此前,山东、重庆等多地已出台相关计划,加快布局元宇宙产业。

最近这段时间,包括江苏、山东、重庆等在内的多地政府部门,纷纷出台规划文件,加大对元宇宙的布局,使得元宇宙这个未来产业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赛迪研究院在其发布的《元宇宙产业链生态发展白皮书(2023年)》中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近万亿元的元宇宙产业规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产业基础不断巩固和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元宇宙与各行各业的融合也持续深入。其中,元宇宙与税收的融合,正呈现越来越绚丽的场景,充满着丰富的想象空间。

笔者了解到,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奉贤区税务局已经在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建设了“税务元宇宙”社会共治点,利用完整3D建模、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数字人等元宇宙相关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深度融合。纳税人通过智慧自助办税终端进入元宇宙虚拟数字柜面,可以借助AI智能引导、双屏互动辅导、远程问办协同等,顺畅地完成云上业务咨询及办理。广州市税务局则在今年2月推出“元宇宙办税厅”,纳税人戴上VR眼镜即可进入元宇宙沉浸式办税服务厅,与税务数字员工“悦悦”进行互动交流,并办理各类税费业务。

从实际效果上看,各地税务部门对元宇宙的积极探索和应用,既有效丰富了办税缴费服务场景,提升了纳税人缴费人的体验,又有助于精准把握纳税人的涉税需求,更好提升税费服务质效。但也应当看到,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高级形态,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支撑其发展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数字新技术仍在交叉演进中,元宇宙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方向及相关路径、场景等,也并不完全明晰。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各地税务部门有必要切实立足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税费服务的特征及纳税人缴费人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对元宇宙探索应用的规划,更加科学地建造根基牢固的“税务元宇宙”。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的要求。当前,纳税人个性化的税费服务需求与日俱增,税务机关亟须运用新技术手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精准掌握纳税人的需求层次及动态曲线,进而高效开展精细服务,以充分满足纳税人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进行“税务元宇宙”建设规划时,有必要将“定制服务”作为一个重点,以纳税人体验行为为驱动,构建虚拟“沙盘推演空间”,给予纳税人“零成本”试错,并将试错反馈与问办反馈相结合,实现咨询帮办和全触点评价。这样,有助于更清晰地刻画纳税人“画像”、归集纳税人行为特征、标记风险和需求标签,批量化实现精准政策投递、个性化提醒,从而在有效满足纳税人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减少其潜在的涉税风险。

不妨设想一下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种元宇宙办税场景: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人员,王先生戴上虚拟现实头盔后,系统自动验证脑电波,确认其身份,将其接入元宇宙并导入外部数据进入业务层。此时,王先生可以对不同税种的申报业务、优惠政策享受等提前进行沙盘推演,业务层会根据导入的数据和推演结果作出试错反馈,告知他在企业不同经营阶段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模拟出采取不同经营方式享受优惠的区别,并自动分析其在办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及原因。根据反馈,王先生可自行修改数据继续尝试办理相关业务,查看不同填报数据下的办税结果,成功实现办税“零成本”试错。

通过分析和整合沙盘推演中试错反馈、全环节互动帮办和全触点评价反馈的信息,纳税人的各类需求可以通过系统捕捉的海量数据归集成为个性化标签。在此基础上,结合纳税人身份、信用等级、常用办税事项等基础数据,实现“标签跟着用户走”,为判断用户需求、开展线下深度定制服务提供精准指导,从而全面提升税务部门政策推送的主动性、全面性、精准性,让用户问办场景更加智能化。

此外,倘若企业多次针对同一业务进行沙盘推演,并且在接收到该业务多次试错反馈后仍存在疑问,可以发起“税收确定性服务”申请,提交企业诉求和佐证材料,以便税务部门根据企业沙盘推演结果及申请材料,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通过政府各部门间数据共享,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搭建“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新型联动机制,还可以为纳税人提供“元宇宙圆桌”联合问诊,从而更及时地响应企业诉求,更深入地帮其解决疑难问题。

(作者系第八批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