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向数字化转型

2023年11月29日 版次:07        作者:黄河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颁布以来,税务部门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智慧税务建设,积极探索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税收征管手段,实现从“以票管税”向“以数治税”的转变。税前扣除凭证是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证明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实际发生,并据以税前扣除的各类凭证。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背景下,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如何适应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税前扣除凭证管理的现状

对于增值税异常凭证,税务机关采取系统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类管理,除税务机关人工发起的走逃(失联)纳税人认定和异常凭证认定外,对于触发疑点的纳税人,系统自动将其所开具发票认定为异常凭证,并快速推送提示提醒至开票方主管税务机关;同时,受票方主管税务机关通过系统获知异常凭证认定情况,在综合研判受票方涉税风险后,采取对应的限制抵扣措施,从而第一时间阻断虚开链条。所得税税前扣除与增值税发票抵扣的风险管理存在较多共性,增值税异常凭证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环节同样也需要核实,但从当前的征管实际看,所得税与增值税等税种缺乏联动,增值税发票全链条管理成果尚未完全运用到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实践。

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增值税依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大部分应税销售行为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以开具增值税发票的时点确定。所得税税前扣除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税前扣除时点与发票开具的时点未必对应;在税收征管实践中,企业所得税的申报以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为主要依据,财务报告与发票的关联度较低,因此在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后、汇缴申报前、汇缴申报后等环节,在发票数据缺乏与物流、资金流或劳务发生情况等涉税信息流相互印证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的管理难度较大。

联动监管,做好税前扣除风险管理

围绕“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和新征管模式建立的要求,从“事中+事后”联动监管角度看,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风险管理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数字化”风险管理。提升数据效能,打通税务机关与外部门和第三方中介机构的数据常态化交换通道,对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数据进行多元化有效采集、关联化存储,构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数据库,打破税种之间、系统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孤岛,增加对海量数据信息的筛选比对和分析功能,丰富和强化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监控和展示功能。

二是“日常化”风险管理。探索所得税与增值税联动管理的模式,实现所得税税前扣除与增值税发票全链条管理、增值税发票风险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和异常增值税扣除凭证管理的衔接。跟踪增值税发票流向,将财务报表数据纳入企业日常风险管理。与此同时,针对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金额、时点与发票开具实际情况不一致,以及所得税申报与发票开具关联度低的问题,探索以发票数据为核心,与申报的其他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对受票方纳税人进行风险分析,确认企业有真实交易、已发生实际支出的可税前扣除金额与企业所取得合规扣除凭证之间的差异,开展税前扣除风险管理。

三是“智能化”风险管理。推动税务数据多渠道捕获和流动,探索建立与发票数据深度融合的税务数据智能管理体系,税务机关对电子发票开具及所得税相关扣除数据进行同步采集,及时掌握企业的发票数据和真实准确的交易信息。在深度挖掘企业的源头发票数据、交易数据及外部其他数据的基础上,加强税务风险模型的应用,促进企业实现“业、财、税”一体化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管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虹口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