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收入管理模式下税源信息采集主要依赖于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员联系企业取得税源信息,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逐层报送税收预测数据。在管户数量不断增加、税收大数据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在税收征管改革深入推进,取消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制度全面实施的工作形势下,这种税源信息采集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
为实时掌握税源变动趋势,提高税收预测精准度,科学统筹组织收入工作,亟须积极探索收入管理新模式。笔者认为,可以考虑通过加强部门协作联动,推动数据共享共用,加强信息化支撑,建立多维度、一体化的税源管控体系,破解征管改革转型期组织收入难题。
组建专业团队,加强统筹规划。取消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后,专业性强、复杂性高的事项由各层级业务职能部门统筹实施专业化管理,分类分级清单化管理使税源信息分散各处,税源管控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起数据集成枢纽。收入规划核算部门可通过联动基层分局、税费种部门,组建税源管控专业团队,作为指挥部汇总整合税源信息,统筹做好收入规划。
优化工作机制,凝聚系统合力。组织收入工作是全局性的工作,建立起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是关键。横向上,制定各职能部门税源管控任务清单,通过任务管理平台每月采集税源相关信息,并根据月度、季度、年度重点事项和政策变化,动态调整清单内容,增强组织收入的均衡性、可持续性和主动性。纵向上,推动各级税务部门同向发力,在收入协同分析、税种联动管理、风险联防联控、目标协同落实上同频共振,促进税收稳定、可控、有序发展。
规范报送渠道,提高采集质效。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反馈大多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渠道,一是安全性无法保障,二是经过多人传报,数据质量和时效不高。为推动税务部门获取税源信息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可在电子税务局设立税收预测直报渠道,推动报送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变,在为基层减负的同时,规范税收预测数据采集,提高税收管理的精细度。直报渠道还可结合税收大数据应用,构建事前指导、事中提醒、事后跟踪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事前,提供同期税收作参考,设置偏差较大提醒,通过填写变动原因,有效提高税收预测数据质量;事中,跟踪企业报送的重大涉税事项,及时提供政策宣传、风险提醒等个性化服务;事后,自动计算偏差率,提供针对性辅导,切实提升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深化以数治税,实现精准预测。面对组织收入预测精准度日益提高的形势要求,在高效统一的税费征管新体系下,组织收入工作不仅要多方“要数”,集约“管数”,更要细心“算数”。结合以数治税管理理念,以税收预测和税源管理的业务需求为导向,开拓税源管控新思路,探索构建用于支撑税源分析的收入预测监控模型,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税收大数据,实现对常量税收科学预测、入库进度实时监控、变量税源动态管理,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税收预测体系,为制定税收计划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后续税源管理、税费征管工作提供帮助。
强化协同共治,巩固培植税源。为实现税收高质量发展,税务部门应增强保经营主体、稳经济大盘的责任感,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和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培植巩固优质税源,进一步夯实税源管理基础。着力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管理,提供“一事一团队”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协调处理重大复杂及跨区域的涉税诉求,探索建立税收事先裁定机制,及时跟进税源变动过程。完善与财政、工信、住建、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常态化交换机制,建立“前哨式”经营主体迁移预警机制,做好税源涵养工作。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珠海市税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