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女王”邓希平:

拿捏“泥与火”的艺术

2023年12月04日 版次:05        作者:

邓希平 景德镇唯一的高温颜色釉陶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温颜色釉陶瓷领域国家级专家、国际金牌得主,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被誉为当代高温颜色釉陶瓷第一人。

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灰头土脸”的陶坯经过邓希平之手,塑形、上色、入窑烧制,呈现在世人眼前时已是五光十色的艺术品。

走进位于江西景德镇昌南新区名坊园内的邓希平颜色釉陶瓷艺术博物馆,顺着楼梯上到二楼展馆,仿佛步入色彩的世界。传统的钧红、郎红、玫瑰紫、瓜皮绿等颜色釉陶瓷作品,创新的凤凰衣釉、火焰釉、雪花釉、荷莲绿釉等颜色釉陶瓷作品,争夺着观赏者的视线,而创造这些惊艳之作的大师邓希平,正站在一旁。体形瘦削、满头白发的她,温柔地抚摸着自己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见证了她研究颜色釉工艺的用心。

“瓷”力吸引,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今年81岁的邓希平是江西兴国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的邓希平被分配到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就在她毕业那年,研究所整体搬迁到景德镇。从此,邓希平再也没有离开过景德镇。

景德镇的陶瓷工艺主要靠家族传承,超过1300度烧制的高温颜色釉陶瓷更是一个家族一个样。为了使颜色釉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轻工部陶研所每年都要选派几名优秀的大学生进颜色釉组拜师学艺。邓希平就这样被选进了颜色釉组,师从蓝釉技艺传承人陈鸿高、宋钧花釉传承人聂物华两位老师,接触到了颜色釉的核心技术。

“我是个‘三非’人员,非景德镇本地人、非祖传技艺人、非男性工作者,在颜色釉这个吃经验、吃技术的领域,一个优势也不占。”邓希平回忆道。刚进组时,有工友不相信邓希平的水平,在她做颜色釉瓷器试验时,常拿破损的边角料给她作为试验坯体,结果烧出来的瓷器都是废品。邓希平直接找到组长立下“军令状”:“只要给我好坯体,一个月,我给你一个不一样的颜色釉瓷器,否则我就调出颜色釉组。”

那一个月,邓希平跑遍了景德镇周边的矿区。手摸、眼看,甚至用舌头尝,只为寻找合适的矿料。回到实验室,她精准调整配方,忙到每天只留三四个小时睡觉。无数次的调配和实验,终于成就了第一个专属邓希平的颜色釉产品——“芒果釉”,也让工友对这位女学生彻底服气了。

1972年,邓希平被调入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器生产大厂——建国瓷厂。第二年,建国瓷厂的王牌产品钧红花瓶开始采用革新的注浆制坯工艺,但由此烧出来的瓷器却因无法承受钧红釉发纹产生的应力,全碎了。瓷厂邀请景德镇市所有颜色釉工匠大师研讨配方,希望通过改变配方来解决坯体破裂的问题,但试了两个月都没有成效。

就在全厂上下无计可施之际,还是试验小组学生的邓希平站了出来。她反其道而行之,放弃让钧红釉少发纹的传统思路,转而让它多发纹,让裂纹更细更密,让应力在坯体上均匀分布开,顺利解决了坯体破裂的问题。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两者相辅相成,浑然共生。窑变过程充满意外,但“理科生”邓希平却凭借科学思维和理性判断给这份意外上了一份保险。

力挽狂澜,将颜色釉科研进行到底

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许多国营瓷厂因经营体制不匹配市场需求,出现了经营困难。1995年,建国瓷厂解体,厂里的科研所无人承包经营,当时已是科研所主管厂长的邓希平,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53岁的她本可以选择提前退休,但她知道,保不住这个全市唯一的颜色釉科研基地,景德镇传统颜色釉工艺的发展就会受影响。

“我坚持带着大家一起走下去。”邓希平承包下科研所和新产品开发部,将其更名为建国瓷厂邓希平工作室,走上了再创业之路。没有生产场地,就到旧料市场买砖买木头手工搭建;没有资金,就把自家仅有的1万多元作为启动资金;没有窑炉,就到陶瓷市场去用公用窑炉烧制瓷器。

当时市场上“三阳开泰”产品卖得很好,一等品一个能卖400多元。科研所同事都信心满满,觉得烧出来就有钱经营了。但是让这些技术人员没想到的是,指导别人做和亲手做有很大差别。最初的一个月里,工艺操作频频出错,烧出的“三阳开泰”品质不行,根本卖不了钱。

(下转B2版)

(上接B1版)

邓希平把所有人编成一个个小组,24小时轮班值守,详细记录、评估生产工艺的每个环节,分析失败原因。在一次次试错中,大伙儿终于梳理出一套规范流程,也顺利烧出了第一个优等品的“三阳开泰”。

头三年里,科研所人员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那时候很苦,吃了不少亏,但也是我转型的宝贵三年。现在回头看,我为‘试水’承包的决定而庆幸,正是因为保留了实力雄厚的颜色釉技术团队,我们才能不断在颜色釉领域创造新的成就。”邓希平说。

窑变是瓷器烧制时,因窑内温度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变化。窑变作品可谓“靠天吃饭”,这位“颜色釉女王”在职业生涯中曾经历过“最难的一次”——将不确定的窑变创作成“命题作文”。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邓希平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代表景德镇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迎香港回归艺术大展,制作一个体现“海洋、紫荆花、火焰”等众多元素的高温颜色釉瓷器。她说:“变化正是颜色釉的吸引力所在。以往我一直在不断摸索颜色釉的变化规律,让自己去适应它,但命题作品需要让我去改变它。”

邓希平提前半年守在窑炉旁,每一团釉都先试,再上坯。坯胎上釉后,还要观察温度湿度的变化,再进窑炉烧制。经过一次次失败,邓希平突破了窑变釉面不可控的工艺桎梏,完成了《东方之珠》这件难度极高的窑变命题作品。此后的国庆五十周年、北京2008年奥运会等重大时刻,邓希平都完成了相应的窑变命题作品研制。

半个世纪以来,邓希平带领团队创新了40多种颜色釉,团队可生产的传统颜色釉瓷器品种达1000多个。“每次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很兴奋,我知道,我又要突破自己了。”邓希平用如影随形形容困难与创新的关系。

匠心传承,平台与政策缺一不可

2010年,在景德镇市政府支持下,邓希平陶瓷艺术馆和景德镇颜色釉陶瓷艺术研究院成立,邓希平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展览馆。利用这两个载体,邓希平一方面与专业学院合作继续进行衍生釉的研发,另一方面将自己50多年的陶瓷成果对外展览,不断扩大陶瓷文化的影响力。

“景德镇的手工制瓷工序有72道,每道程序都需要老师傅,我们不能只拘束于以往‘师带徒、父带子’的老路子,还可以通过厂校结合、建立科研所的方式培养后备人才。每年固定有学生到我这儿来实习,还有外国的陶艺家也来学习技艺,加起来至少有1万人。”邓希平说。如今,位于景德镇名坊园的颜色釉陶瓷展厅已成为颜色釉瓷文化艺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作出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重要指示。同年7月,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自此,“千年瓷都”种上了传承创新的“国家试验田”。

对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邓希平有自己的观点:“陶瓷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承的基础是创新。没有人能够回到过去,传统技艺存在的环境不复存在,你要传承它,就必须创新。”

要做好传承和创新,除了平台,好的政策也是关键。2020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关于景德镇传统手工技法制瓷产品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江西税务部门加强协作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精心培育新型陶瓷贸易专业市场,促进陶瓷行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精准释放的政策红利效果立竿见影。

“我经常参加陶瓷企业座谈会,在会上不少企业负责人跟我说,好的税收政策让大家更有信心做大做强了。”了解试验区陶瓷业税收优惠政策后,邓希平经常自发宣传政策,“就说我们所在的这个名坊园吧,刚开始园里只有我们几个老师傅,现在多了不少陶瓷企业,政策效应的确明显。每次有什么新的政策,税务干部就会及时来讲解,我们公司会计都赞不绝口。”

数据显示,2022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达到665.37亿元,同比增长28.95%;全市享受国家试验区手工技法制瓷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有273户,同比增长493%。今年,景德镇陶瓷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1000亿元,成为全市首个过千亿元的产业。陶瓷产业迅速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带来强劲动能。2022年,景德镇陶瓷产业实现税收7.65亿元;今年前11个月,陶瓷产业税收已超9亿元。

“今年10月,习总书记又到景德镇来视察,对陶瓷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么好的前景、这么好的平台、这么好的政策,我也要发挥余热,多带几个徒弟出来。”邓希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