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玲珑掌门人”吕雅婷:

青花滴翠瓷玲珑

2023年12月04日 版次:05        作者:

吕雅婷 景德镇玲珑釉配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景德镇市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景德镇市陶瓷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玲珑透亮,却滴水不漏,这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的特别之处。传承玲珑瓷制作技艺的景德镇姑娘吕雅婷,长着一张娃娃脸,气质却沉静大气,与玲珑瓷的特点不谋而合。

1993年出生的她,既是景德镇玲珑釉配制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一家玲珑瓷生产企业的“掌门人”。9年前,吕雅婷从海外留学回国,在景德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

其实,海归回乡前,吕雅婷从未学过制瓷,也从没想过要以瓷为业。或许真是与瓷有缘,从零开始的她如今肩负起非遗传承的重任,还创新老手艺,获得了国际大奖。

爱陶瓷是融入血脉里的情感

“我是景德镇土生土长的女崽俚(方言,女孩),从小到大我的玩具就是陶瓷。”吕雅婷家祖上几代都以瓷为生,到吕雅婷这里已传承到第五代。吕雅婷的父亲凭借家传的玲珑瓷技艺,从陶瓷作坊做起,成立了景德镇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

大学时,吕雅婷出国学习国际商务专业。在异国他乡,她最喜欢的就是逛各大博物馆,看中国陶瓷,这可能就是景德镇人融入血脉里的一种情感。所以当父亲提出想让她回国接手富玉陶瓷时,虽然之前没想过,但她一口答应了。

让吕雅婷没想到的是,一回家,父亲就把她丢进生产车间学习釉料配方。

玲珑瓷坯体薄,成型难,且釉料难以着色,制作工序复杂,制作成功率较低。从没学习过陶瓷技艺的吕雅婷很快遭遇了滑铁卢。“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挺好玩,把十几种原料混在一起,但是我一直没混对过,瓷器出窑了就是没颜色,让我挺挫败的。”

生性不服输的她住进了釉料车间,每天蹲坐在老师傅身旁问:“这个白是什么白?泥、釉、料的配比怎么确定?”就这样,吕雅婷在釉料车间待了整整3个月,效果也非常明显。

“你看,这个泥软硬程度明显不对,不是玲珑瓷需要的原料,而这个就很好。”如今的吕雅婷已能轻松分辨烧瓷所需的材料。

熟悉泥料后,不等父亲开口,吕雅婷又到各个车间去学习不同工序。老师傅倾囊相授加上自己刻苦努力,吕雅婷几年时间里就对玲珑瓷制作了如指掌。2019年,她被评为景德镇传统制瓷原料加工配制技艺、玲珑釉配制技艺非遗传承人。

顶住压力的创意登上热搜榜

传承技艺后,吕雅婷开始在瓷器上实现自己的奇思妙想。“最开始车间师傅很不赞同我,说为什么要违背传统创造一个彩色的釉呢?”

吕雅婷用“变则通”的道理说服了师傅。她再次住进釉料车间,这次还带来了从专业院校请来的研发团队。

2015年—2017年,吕雅婷和团队经过百余次烧制试验,研制出了翡翠微晶玲珑釉。新的釉色如翡翠般碧绿,清澈而透亮,还原了古代玲珑瓷的特点。

除了釉料,吕雅婷也在器型上大胆革新。“我读书时特别喜欢转笔,就想能否设计一款转转杯。”她开始尝试将不同材质与陶瓷相结合,改良玲珑瓷样式。

混合材质要求陶瓷坯体厚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这让研发团队犯了难。为了验证可行性,吕雅婷四处拜师学艺,不断尝试修改,最终设计出了多种材质融合的律动转转杯。

这款杯子将陶瓷与木质底托相结合,转动起来视觉颇有动感,获得了德国红点创意设计大奖,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二,带来了4000多万阅读量,为富玉陶瓷吸引到多方的合作邀请。

现在,富玉陶瓷出品的玲珑瓷制品已销往海内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时收到的国礼,就是出自景德镇富玉陶瓷公司的青花玲珑茶具。

“对文化最好的致敬就是传承创新”

如今,富玉陶瓷在景德镇已经开了7家门店。

“不久后会扩张到9家。”谈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吕雅婷提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现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享受的增值税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做大做强的底气,此外我还想重点说说税务部门的贴心服务,这个让我感触特别深。”

吕雅婷说,去年景德镇市税务部门得知富玉陶瓷准备进军国外市场后,将出口退税、出口免税等政策梳理汇编送上门,帮企业提前做好“走出去”的准备。

“今年,我们入驻陶博城开设分店,本以为距离市区太远,办税不方便,没想到税务局的移动办税服务厅也搬到了我们隔壁。今年瓷博会我们接到国外订货商的订单,办汇手续也在现场由税务干部帮忙办理,太方便了。”

“税收好政策和优质服务,让我们敢于求新求变。”吕雅婷拿着企业新推出的“富玉呈祥”系列高端玲珑瓷展示说,“这个天球瓶80件(‘件’是景德镇陶瓷的大小计量单位),很可爱。在我们企业,你可以花几千元买个手工瓷,也可以花一两百元买一个量产杯去感受新产品的魅力。这就是我的陶瓷理念。”

点开吕雅婷的抖音号,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陶瓷企业的宣传号,更像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宣传号。她说:“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到景德镇陶瓷在越来越强大,民族非遗文化一直在努力做得更好。”

吕雅婷的奶奶和邓希平老人住同一个弄堂,吕雅婷说,自己听着邓老的故事长大,也想向邓老学习,把老手艺更好地传承下来,用中国文化打开国际市场。“我觉得,对文化最好的致敬就是传承创新。”吕雅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