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外之“象”的韵味

——品读李树彤肖像刻石刻纸艺术
2023年12月04日 版次:07        作者:胡崇炜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李树彤先生。此前,我曾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看过对李树彤的报道。他的人物石刻肖像惟妙惟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触后我才知道,李树彤当时是辽宁省国税局干部,八小时之外钻研肖像刻石刻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树彤先生性格温和,我们非常投缘,之后便逐渐有了更深入的交流。

阅读树彤先生的作品集和相关文字资料,尤其是《李树彤肖像刻石刻纸艺术》一书,我品读再三,获益匪浅。

用心塑造“像”的神采

树彤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治肖像印。石刻肖像印就是在印章上以刀代笔,用线条刻画出人物肖像的一种雕刻艺术形式。创作者既要有高超的刀工、造型能力,还要掌握摄影、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相应技法,追求线条韵味与所刻人物的神意相吻合。从1985年起他又尝试将自己的创作拓展到纸刻肖像艺术。纸刻肖像是融书、画、印多元艺术于一体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更加娴熟的刀法技艺。

就每一方肖像印而言,他都抓住了人物的神韵,达到了一种非一般意义的“像”。他的“像”与工艺上的形像远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意境和人物表情瞬间的捕捉,可以说他手中的刻刀与其心灵同频共振,每一动作都能激活“像”的情感,他是在用心塑造“像”,因而有别于用笔书写,有别于一般用印,有别于作画,更有别于其他工艺。

读他的刻纸,我从中领略到的是版画之神韵,他纸刻的冰心老人,用版画的刀味和木味勾勒出冰心老人脸上呈现出的善良与沧桑,可以说是刀刀见神。我认为,之所以说他的“像”中有书法,是因为其中有许多是我认识和接触过的人的面容,通过对比使我看到了“像”的神采。其中的沈延毅像让我很激动。沈延毅先生是著名书法家,他那筋骨风神、别开生面的魏体行书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沈老的像让树彤先生给刻“活”了。从那一条条充满生机的线中,我看到了一个生命的复制,那头发、脸部的棱角分明体现了沈老的性情,这就是树彤先生运用书法的点线,把人物的神与墨游、心与诗化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操守“写”了出来,他将线条的性状运用得娴熟自如,进而升华到了传神的境界。

树彤先生的艺术如果放在书法篆刻这个艺术中当归类为篆刻一列,然而,他与古往今来的肖形印还有所不同。他的肖像印全部是大家熟悉的人物,比如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先生的肖像印。他的音容为人熟知,倘若树彤先生的刻刀下俗弱一点,便失去了一位文艺老人那种满脸的文人风骨。杨仁恺先生曾这样评价树彤先生,说他在继承与创新,是我国秦汉以来肖形印的新发展和大变革,是运用造型技巧的新突破,在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的前提下,开创了一条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金石之路”。

树彤先生的肖像印,在婉转的线中流出了遒利的金石味,这书、画、印的有机统一,使树彤先生的艺术表达更加丰富,更加生机盎然。

“像”外之“象”

“像”好刻,但“像”之外的“象”却不太好把握,这个“像”之外的“象”是什么呢?我理解就是文化。

唐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中这样写道: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树彤先生经过40多年的金石磨砺,可谓“得其寰中”。但他真正的成功我觉得当在对“像”外的恰好把握,这就是艺术创作者最难得的东西。

在他的集子中,有两方郭沫若先生的肖像,一方严肃凝重且有几分温和,而另一方表情则十分坚锐,那眼神像刀一样犀利。树彤先生的刻刀之下出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郭沫若先生的形象,是被赋予了激情的灵感闪耀,他在用刀刻画人物的同时,也通过刀锋反映他对大千世界的认知和领悟。

树彤先生的作品,在线条的虚实中显现出空灵,他刻过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肖像,萨马兰奇先生面容平和,但在肖像印的治印中需要用许多曲线,有的还需要点与面有机结合来完成,而树彤先生在刀锋下表现出来的正是一个温和平静的睿智老人形象,我从那张脸上不仅读出了人物的鲜活,更读出了空灵的神韵。我听说,当老人家接到这方印时,给树彤写了一封简短的信,信中表达了由衷的感激,“非常感谢您给我刻治的肖像印。借此机会,我对您的才能表示祝贺,并对您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贡献深表敬意。”

他刻的吴冠中先生的肖像,用的都是粗线,苍劲浑朴,把老人的朴茂、沧桑、智慧都刻画出来,我们从那金石斑驳的线条中能领略到齐白石篆刻的“单刀法”产生的厚实苍茫,能体会出吴昌硕的不事雕琢。树彤先生把这些朴茂大气的艺术语言用在了人物肖像印之中,这本身就说明了他高超的艺术才情。

从树彤先生几十年石刻和纸刻的心血结晶中,我们看到的是“像”,也体会到了“像”外之“象”,那其中有一个艺术创作者多年苦修苦练的心路,有他对人生的深刻体悟,更有他内心对世间万象的理解和认知,还有从社会这本大书中所参悟到的一切。

我相信艺术永远与人格相连,正如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为树彤先生赠诗中所云:“传神铁笔字千秋,印学新开第一流。造像如生欺画笔,衣冠一代尽神州。开卷晤对千山外,掩帙还同一水游。自古才人多妙意,珍藏高置碧云楼。”

至今,树彤先生已刻治万枚肖像印,他独特的艺术创作之路,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创作的动力不仅仅源于对治印艺术的热爱,还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有丰富的生活积淀。即,“像”内之功更要有万“象”之源的滋养。

(作者: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