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前,古蜀人在岷江上游河谷以青铜铸就神秘,以黄金刻画谜题。这个生活在长江上游的族群,孕育出了璀璨的文明。
最近,我们走进三星堆。三千年历史的风吹过,这里不见了城郭,不见了村落,不见了古蜀人,只留下一座形似月牙的台地和三个土堆,以及土堆下不计其数的珍贵器物,也因为这三个饱含历史厚重感的土堆,这里被称为三星堆。
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发现于1927年,当地农民在月亮湾燕家院子淘浚沟渠时发现一批玉石器。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副馆长林名均等人到月亮湾进行发掘。1986年,三星堆发现一号祭祀坑、二号祭祀坑,出土了青铜神树、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面具、精美金器等数千件文物。沉睡三千年的精美文物,一醒惊天下。2019年以来,三号至八号祭祀坑相继出土300余件文物,三千年前的古国再惊天下。
从三星堆惊艳现世以来,热度就未曾下降过。今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再次掀起一波“三星堆热”。新馆的展览主要分为“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个主题,陈列了大量文物,如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铜罍尊倒立鸟足顶尊神像、夹着精美玉器的龟背形网格状器等。隔着玻璃,我们和文物共处同一空间,感受三星堆的神秘与璀璨,惊叹“三星堆究竟藏有多少秘密”。
一件件文物似在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那久远的故事。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便是“镇馆之宝”之一青铜纵目面具。它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面具之一,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有着突出的双眼和夸张的大耳,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专家结合“蚕丛纵目”的记载推断,此面具展示的可能是第一代蜀王蚕丛的神像。其威严大气又超现实的造型,融合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自然崇拜等多重内涵。据推测,馆里陈列的大大小小、形式不一的青铜面具,在三星堆王国的祭祀等活动现场,有可能被作为王国重器,放置在重要的中心位置。
同为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立人像,也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重约180公斤,是世界上同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人像两只环管状的手中持有何物,目前仍是待解之谜。站在人像前,与它默默对视,我们感受到的是三千年前古人信仰的激荡和对祭祀文化的崇拜,他究竟代表着权力抑或信仰,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和想象。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文物便是青铜神树。这个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是古蜀先民人神互通意识的形象化写照。神树共有两棵,目前已修复完整的一号神树高3.96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一条龙沿着神树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神树上有9只神鸟栖息于9根枝干上。数字“9”在古代既被称为阳数,又为“极数”,天之高为“九重”,地之极为“九泉”,是先民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包含着健康吉祥的寓意,神树高耸通天的造型也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神秘的文物为我们揭秘了那段文明的深厚底蕴。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星堆文物反映了古蜀国人的精神和信仰,他们通过这些陶器、金器、玉器和青铜器,来表达自己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古蜀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行走在展馆各处,这些文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无尽的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究竟走过怎样沧桑而漫长的旅程,又经历了何种兴衰与变迁,我们将如何传承悠久的文明根脉,守护好璀璨的文化瑰宝?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继承了古蜀先民的智慧。悠久的历史根脉、灿烂的古蜀文明,已经融入这片土地。广汉市在建立青年发展型城市过程中,打出了“世界三星堆,青年友好城”的口号,以三星堆文化激励青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厚植文化自信。三星堆文化也浸润到当地税务部门,他们融合税务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创作了《税耀三星赋》,并结合三星堆青铜面具形象制作了“税堆堆”文创产品,深受纳税人欢迎。
暮色渐深,三星堆博物馆里灯光渐亮。透过光亮,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善于创造的族群忙碌的身影,时而遥远时而清晰,似乎在重现三星堆那曾经的繁华与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