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青羊区税务局拍摄的短片《微光》,视频长度3分多钟,讲述的则是一个长达23年的故事。将23年浓缩进3分钟,不仅体现了主创团队的叙事能力,也为基层挖掘有分量的税宣选题提供了参考。最近,《微光》成功入选中央网信办2022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名单。
《微光》讲述的是税务帮扶助学的故事。1999年,青羊区税务局响应国家公益助学号召,在四川省雅安市上里镇捐款兴建了共和村希望小学,此后每年都开展志愿助学活动。2022年,青羊区税务局一群青年扛着摄影器材跋山涉水来到学校,他们想用影像还原这段两代税务人用23年光阴写就的故事。
“想要讲好故事,得先多听故事”
“惶恐”,这是青羊区税务局组织人事科副科长庄鹏飞接到拍摄任务时的心情。他自认是缺乏“文艺细菌”的“钢铁直男”,从未接触过视频创作。为了拍好短片,庄鹏飞恶补了很多宣传、拍摄知识。有了初步构思后,他向分管副局长傅彤汇报。傅彤建议:“想要讲好故事,得先听很多故事,人是故事的核心所在。”
故事离不开人。主创团队多方联系,终于找到共和村希望小学当年的老校长、当年的村支书、已经退休的税务干部和多年前的学生家长,甚至找到10多位在1999年参加希望小学奠基仪式的村民,逐一进行采访。
“援建之前,娃娃们没有像样的教室”“通往学校的都是烂泥路,车都开不进去”……当事人回忆援建学校之初的细节时,饱含真挚情感,故事在采风之中逐渐鲜活、真切起来。
尽管采访到的很多内容最后没有直接体现在短片中,但这些故事就像肥沃的土壤,让《微光》的根深深扎进共和村的土地,也为后来确定短片立意提供了方向。
“好故事也需反复推敲”
收集了充足的素材,主创团队投入到紧张的脚本创作中。一开始,脚本立意缺乏亮点,核心内容不够突出。“创作都有个‘磨’的过程,好故事也需反复推敲。”青羊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淮鼓励主创团队。
团队重新开始头脑风暴。庄鹏飞突然想到,采风时,有一位叫王志鹏的学生讲到,小时候第一堂英语课是税务干部带来的,自己的英文名Luca也是税务干部帮助起的,是“光”的意思。这个名字陪伴他一路成长,从共和村希望小学,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博士。“也许我们可以用‘光’作为主题。”庄鹏飞说。
团队又有人提出,曾参与助学的税务干部常说他们所做的微不足道,就是把一件小事坚持了下来。于是,团队想到了“微光”的概念。23年的善举如点点微光,聚而成炬,照亮了很多孩子的路。在这个立意下,故事主线自然呈现出来,即以王志鹏、老校长、税务干部三条“小切口”叙事线并行展开。
找准了切口,如何呈现出23年的厚重?主创团队发挥想象,在片头三位人物讲述自身故事时,只用画外音,营造出“沉浸感”“轻悬念”。随后,由演员还原各自23年前的形象,并过渡到当下的人物形象,呈现23年岁月流转下三位人物的容貌变化。曾经的孩子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年轻的校长成为成熟稳重的中年;青年税务干部成为局里的中坚力量……他们是23年助学行动的受益者、见证者、参与者。随后,镜头对准一批又一批青羊税务人,他们每年都去看望孩子,送去温暖,如今的校园充满生机,孩子们元气满满,配合文案和音乐,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将短片推向高潮。
有传播力才有影响力
拍摄过程充满困难和挑战,但孩子们每次兴奋的迎接,学校和家长的积极支持,成为主创团队坚持下去的动力。历经近三十次修改,最终定稿成片。
有传播力才有影响力。主创团队梳理了短视频投稿平台和赛事信息,为适应不同渠道的投稿要求,团队增加了两次采访和补拍,最后形成了以3分钟公益短片为主,以10分钟人物采访、双语字幕等为辅的多个版本,在中国青年网、四川税务公众号等平台播放,获得万余次浏览、上千次点赞。
如今,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助学行动中,四川省税务局、成都市税务局、青羊区团委、区妇联等纷纷帮助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共和村希望小学现在已并入上里镇第一小学,今年9月,“微光筑梦 税月同行”助学基地在学校揭牌成立,教育帮扶行动迈入新里程。视频作品不仅传递了“税务温度”,而且凝聚了发展合力,推动税收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