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村:守护乡愁 “晒”出幸福

2023年12月11日 版次:05        作者:夏华坤 程森男 宁萱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马头墙上,唤醒了初冬的篁岭村。袅袅炊烟中,村民们把辣椒、柿子、南瓜铺满晒匾,端放到屋檐下长长的晒架上。

经过几百年传承,晒秋已成为篁岭村独具特色的农俗。每年8月—12月,多种颜色的晾晒农作物与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构成一幅完美的乡村画卷。披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婺源篁岭,探寻这个崖上古村的独特魅力。

篁岭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由于此地多竹,故而得名。村子地处海拔600米的山崖上,称得上“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一代代村民在崎岖的山崖边,用勤劳与智慧建设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远处望去,村里数百栋徽派古建筑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目之所及,晒架上、晒匾里五彩缤纷的丰收果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晒秋农俗景观,红的辣椒、黄的玉米、橙的柿子都沐浴在阳光之下,世间美好的色彩好似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组合。

春晒水笋、夏晒干菜、秋晒黄菊、冬晒果脯,一年四季,延绵有序。篁岭村所属的栗木坑村党支部书记曹石泉告诉记者,晒秋自古就有,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农俗,篁岭村保留得最为完整。由于地形复杂,平地极少,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用竹篾盘架晒或挂晒农作物,逐渐演变并形成为一种传统农俗。近年来,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也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的创作素材,并形成这一诗意的称呼——晒秋,被来自国内各地和海外游客所熟知。

天街横亘,游人如织,一家油纸伞店门口,村民曹文娟正在伞上画晒秋图,“在家就业收入比打工时还多些。”她笑着说。正是家乡旅游的发展,让在外务工20年的曹文娟和丈夫一起回来开了这家油纸伞店,十几年间,她眼中的家乡也从一个破败的“空心村”,变成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如今的篁岭,用“破茧成蝶”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典型的徽州村落建筑、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和非遗文化每年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篁岭的“蝶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在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的参与下,通过“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篁岭传统民居得以修缮保护,古建筑实现异地搬迁,历经岁月侵蚀的古村拂去尘土,重焕新颜。

行走在篁岭的古巷,两旁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古趣盎然。木雕老师傅正在一刀一刀地刻画木头,伞铺的阿姨正在油纸伞上画着梅花,茶坊的伙计在忙着炒茶。这几年,一批有手艺、有特长的非遗传承人被请到篁岭古村,展示民俗和当地手工艺,一砖一瓦、一茶一饮无不体现着文化之美,让古村重现浓厚的文化氛围。

走过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我们一路感受着山间小村的建筑之美、技艺之美,在体验不紧不慢的乡野时光的同时,也感受到乡村发展的活力。 (下转B3版)

(上接B1版)

这些年,篁岭村旅游兴旺起来后,不仅古村得到更好保护与开发,还通过生态入股等方式让村民分享发展红利,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如今不少村民在篁岭开民宿、卖起了工艺品,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到现在的5.6万元。

自然生态、传统文化优势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为保护好篁岭的优质资源,当地税务部门成立了“税联企直通车·婺实办”工作小组,针对非遗企业定制了税费优惠政策“菜单”,并通过实地走访辅导、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帮助企业熟悉涉税业务,掌握办理流程。

“晒秋”让篁岭“晒”出了惊艳,浓厚的文化底蕴让篁岭走向世界,也成为篁岭村的名片。篁岭古村既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全世界的人文杰作,逐渐远去的故乡记忆在这里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