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归义賨邑侯”金印

2023年12月11日 版次:08        作者:陈永康 杨述伟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柜里,陈列着这样一方金印:高2.5厘米,边长2.3厘米,印上用汉篆阴文篆刻了“汉归义賨(音同‘从’)邑侯”六字。它就是“汉归义賨邑侯”金印。

据考证,这方金印是2000多年前汉初的文物,兼有传达命令和证明身份的作用,因战乱或变迁而长埋地底,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前后,被奉节县甲高坝双河口一户农民偶然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

金印上刻着的“汉归义賨邑侯”六个字,“汉”指朝代,“侯”指印主人的身份。而“归义”二字,有归附正义的意思,一般古时少数民族或者地方武装投诚或帮助中央王朝时,会被用这个词语评价。

“賨邑”的“賨”字比较少见,它指的是当时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今天的考古已经证明,在春秋战国之前,賨人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建在今四川省渠县的土溪城坝。东晋时期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史地、人物的《华阳国志》记载:“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如今在渠县,还能找到不少与賨文化相关的历史印记。

“賨”字不只是一个古民族、古国的名字,它还与税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賨”的解释为:“秦汉间,今四川、湖南一带少数民族交纳的赋税名称,交的钱币叫賨钱,交的布匹叫賨布,这一部分民族也因此叫賨人。”《晋书·李特载记》也记载,“巴人呼赋为賨”。“賨”既是一个民族的称谓,也是他们对缴纳赋税的叫法。

賨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曾经因为与中央王朝交好,享受过不少赋税减免政策。秦昭襄王时,白虎成灾,危害秦、蜀、巴、汉四郡,而賨人射虎有功,秦王决定“复夷人(賨人)顷田不租”,为每户免了一顷田的租税。此后,賨人在帮助秦惠文王争夺黔中郡的征战中有功,每年只需要缴40钱的人头税,比别的民族少缴80钱。在楚汉争霸时,賨人帮助刘邦平定“三秦”有功,刘邦免除了罗、朴、昝、鄂、庹、夕、龚七大姓賨民的租税徭役。

至于“汉归义賨邑侯”金印的原主人是谁,目前尚无定论。但这枚金印以及上面的“賨”字,恰好反映了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税赋优惠政策的历史。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达州市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