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陕西省神木市入选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作为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神木地下埋藏着4500平方公里的煤炭资源。煤,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煤炭工业有力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煤也留给人太多粗放、污染的印象:“一煤独大”的转型窘境,“一城煤灰半城土”的恶劣环境……神木,这个全国第一产煤大县,是如何面对这些难题的呢?
冬日的黄土高原,放眼望去,尽是苍莽壮阔。
从陕西省榆林市城区乘车一路向北,沿沧榆高速驶入神木市后,国道两边的煤矿、化工企业明显多了起来,一列列满载煤炭的火车不断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
矿区产煤“不见煤”
陕西能源凉水井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建在神木市锦界镇的凉水井矿区,拥有煤炭地质储量6.65亿吨,每年生产煤炭800万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保供企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产能巨大的煤矿,记者在厂区里却没看到一粒煤的影子:整洁的道路,整洁的建筑,整洁的办公区……公司总经理韦向军告诉记者,这里的生产标准就是“地面上不见一粒煤”——井下有煤、仓库有煤、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煤。
在企业的“最强大脑”——智能化生产控制中心,三位工作人员操作着几台电脑,控制井下几百万吨煤炭的生产作业。在占满整面墙的巨型监控屏幕上,记者看到矿坑内机器自动化开采作业,只有三三两两的煤矿工人在活动,另一些屏幕上实时显示矿井的产量、煤质等数据。
“自动化应用把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像我们凉水井这样的特大矿井,每班只需要几名矿工下井作业,采煤工只要操作遥控器,就能实现高效采掘。”韦向军说。
公司财务总监李鹏飞介绍,近几年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企业大力支持,今年1月—10月公司享受税费优惠320万元。“国家的政策支持,加速了我们‘智慧矿山’建设的步伐。”
煤企专攻“不烧煤”
神木市三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带“煤”字的企业,研究的是如何“不烧煤”。
在公司展厅,陈列着一块煤的“进化”之旅:原煤—兰炭—硅铁、金属镁、聚丙烯、聚乙烯—硅晶圆、安全帽、轴承、可降解塑料吸管……这是煤炭的多种用途,也是在神木延长的煤化工产业链。 (下转A3版)
(上接A1版)
“原煤如果直接烧掉了,是很可惜的,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污染环境。我们不把煤当燃料,而是当原料。”公司总经理任培骞告诉记者,原煤经过技术加工,可以变成清洁能源兰炭,同时伴随产生煤焦油、煤气等。“平均每吨煤炭能生产600公斤兰炭、60公斤煤焦油、600立方米煤气。”
任培骞介绍说,兰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炭素材料,是低阶煤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可广泛用于化工、冶炼、造气等行业,以及民用生活用能方面,可以有效减少排放,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从20世纪末开始,三江煤化工开始煤转化研发、设计和推广工作,现已取得62项国家专利授权,参与国家兰炭标准起草制定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做兰炭技术研发,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任培骞说,煤转化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近两年,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购进设备器具一次性税前扣除等优惠达368万元。
在神木,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以上兰炭生产企业已有44家,形成了以兰炭生产为主导的综合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起煤转电、煤电载能、煤化工、煤基新型材料等全产业链。在鼓励和引导煤炭企业走深加工道路的同时,神木也在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布局一批精细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通航等新兴产业,吸引和鼓励科技、低碳、环保型企业落户神木。
最大煤矿“不像矿”
来到神木,大柳塔镇是一定要去的地方。作为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千万吨级现代化煤矿之一,大柳塔煤矿井田面积达到189.96平方公里,从1987年建矿以来,就是世界最大的井下挖掘煤矿,也被誉为“全球第一矿”。
进入大柳塔镇,越往镇中心走,树林越繁茂,花海和水系景观触目可见,盘山步道、摩天轮、彩虹滑道、生态农场采摘园错落有致。
“咱们站的地方曾是采煤沉陷区,经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环境治理后,现在我们都叫它‘煤海塞罕坝’,是大柳塔镇的一道绿色屏障。”国家税务总局神木市税务局大柳塔分局局长段智慧介绍,“往前数十年,可不是现在的模样!”
大柳塔镇处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原始地表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加之大面积开采煤炭,环境异常恶劣。“以前一刮风,嘴里都是沙子,吃东西都硌牙。”段智慧说。如今,原来的采煤沉陷区变成了大柳塔煤海塞罕坝中心公园,是国家3A级景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示范点。
“我们公司走上了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并行的发展道路。”国家能源神东煤炭集团财务部经理杜芳田告诉记者,公司近年来投入近40亿元实施矿山生态治理修复,不仅重造了大柳塔镇的绿色屏障,还开发拥有“时光之眼”摩天轮等多个现代娱乐项目的中心公园,为神木“城市更新、产业转型、文旅融合”作出了贡献。
安居乐业一座城
走进神木,高楼林立、马路宽阔,窟野河穿城而过,广场、公园已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休憩选择……这座城,拂面文明风,满目气象新,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之中的那个矿区。
煤越挖越少,文旅资源却越“挖”越多。老街深处,神木非遗传承人王耀平的泥塑工作室古色古香。推门进入,一座彩色的穆桂英挂帅泥塑立在正中央。
“神木是杨家将的故里,‘穆桂英挂帅’就取材于杨家将的故事。我花了很长时间打磨它,经常带着它到全国各地展览。”王耀平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得意作品。
在他的工作室里,游客随时可以过来购物,自己也可以安静创作,闲了还能教教学生。“家里娃娃上学、老人看病都有政府保障。”王耀平说,自己比父辈有更好的条件,一定专心致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作为较早提出并实施“全民免费医疗”“15年免费教育”政策的地方,神木现有人口57.64万人,去年实现财政收入950.46亿元。
红碱淖上,湖映蓝天,遗鸥栖息;九龙山下,石峁遗址,文明闪耀……神木,这座坐落在黄河几字湾内的城市,如今紧紧抓住国家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机遇,奋力摆脱对资源的单一依赖,在煤炭的底色下,追青逐绿,绘出一幅青山绿水的“画卷”,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