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飞天”,民营火箭未来可期

2023年12月13日 版次:03        作者:本报记者 杨贵苗 王善宏

今年前11个月,税务部门为蓝箭航天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76亿元,留抵退税1.08亿元

12月9日7时39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三火箭搭载三颗试验卫星腾空而起,尾部喷出的天蓝色火焰纯净透明,几十秒后穿过云层,消失在视野中。观礼台上的蓝箭员工望着空中火箭尾焰留下的烟柱,久久没有离开。

现场广播宣布火箭成功将三颗试验卫星送入轨道的消息后,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这是朱雀二号火箭首次实现商业化运载发射,也是我国民营火箭企业使用液体燃料首次连续发射成功。

“飞天”之路实现“从0到1”

这次成功,对于民营航天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朱雀二号遥三火箭直冲云霄之际,尾部喷出了纯净的天蓝色火焰,在人群中引发阵阵赞叹。这份耀眼的“美丽”,源自蓝箭航天的自主创新技术——液氧甲烷动力系统。

“液氧甲烷和我们家里用的天然气成分相近,火焰很像煤气灶上火焰的颜色,但是朱雀二号所使用的燃料液氧甲烷纯度极高,所以颜色也更加纯净、漂亮。”一同在酒泉基地观看火箭发射的B站科普up主“房叔叨叨叨”告诉记者,相较于其他燃料,液氧甲烷是氧气和天然气的组合,具有无污染、价格低、易获取的特点。

今年7月,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发射成功,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用液氧甲烷作为火箭的动力技术,此前业界并无成功经验,这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自己摸索。蓝箭航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昌武将这一过程称为“从0到1”的突破。

时隔仅5个月,朱雀二号遥三火箭再次成功,还携带了三颗卫星。“蓝箭航天的液氧甲烷动力技术已经成熟,进入产品迭代改进和持续提升运力的阶段。”朱雀二号型号总指挥杜方平说。

基于卫星导航、基础测绘、互联网建设等各行各业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2014年,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建设。自此,民营火箭企业作为“国家队”的重要补充,正式涉足火箭研制与发射。指导意见发布的第二年,蓝箭航天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经过8年多的不断努力,终于迎来了商业化运营的曙光。

在民营航天领域,埃隆·马斯克旗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是不可忽视的存在。2002年成立以来,它创造了诸多民营火箭的历史,将航天员送往国际空间站、完成火箭回收再利用、一箭发射143颗卫星……

问起与SpaceX的距离,张昌武毫不避讳地提到“追赶”二字。“我们起步晚,差距确实是存在的。但蓝箭一直坚持走自己的技术创新之路,现在我们已经把这条路走通了,我们自己研制核心技术,自己建设核心设施,这是我们的优势。”

在过去60多年里,中国航天围绕液氧煤油、氢氧类的火箭发动机,已经做了很多开发工作,产品相对成熟。“只有自主研发,创造新的技术和突破,我们在市场上才能有一席之地。”张昌武说。

“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失利”

蓝箭航天在酒泉的火箭发射基地灯火通明。首席财务官吴星宇激动之余,向记者说起一年前的经历:“也是在这个地方,鸦雀无声,大家心情沉重。”

2022年12月,朱雀二号遥一火箭因发动机二级管路异常,试飞失败。在此之前,2018年10月27日,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异常。

民营火箭“上天”,比想象的难。在业界,民营火箭是公认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领域,火箭从结构设计、生产工艺、燃料注入到发射入场、脱离时机等,涉及诸多环节,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拿SpaceX来说,首枚火箭猎鹰1号在第四次发射才成功入轨;猎鹰9号在实现可回收重复利用前,也失败了多次;备受关注的星舰,目标将人类送上火星,首飞数度推迟后,今年两次在奔向太空的途中爆炸。

蓝箭航天在历经两次失利后,是如何痛定思痛、完成“晋级”的?记者在观测大楼的报架上找到了答案。

《蓝星球》是蓝箭航天面向内部员工制作的一本刊物。在朱雀二号遥一火箭失利后,蓝箭航天人用整整一期的《蓝星球》复盘了那次失败,其中不仅有全球多款首飞液体火箭从发射失利到成功的经验,而且有公司领导层和一线人员对此次失败进行的总结和反思。张昌武以“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失利”为标题发表卷首语,写道:“失败最终会成为成功的一部分。”

“虽然对于航天来说只有成功和失败这两个结果,但是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真实场景下的技术验证。比如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箭体的姿态调整,以及一二级箭体分离、抛整流罩等一系列的动作。每一次飞行都能多积累一次子样,以达到更加稳定、可靠的飞行状态。”蓝箭航天媒体公关负责人李晓明告诉记者。

蓝箭航天公司发动机总师张小平说:“争取成功,允许失败,这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规律。创新,只要去做了,就是成功。”

朱雀二号遥三发射成功后,在蓝箭航天随即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昌武身穿简单的运动衣,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神情冷静地走上台。他说:“我们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创新过程,现在终于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做一家值得被支持的企业”

这次的朱雀二号遥三火箭发射,广受关注。与记者一同前往酒泉采访的,就有“神仙号船长”等多个自媒体“大V”。火箭成功入轨的消息,也第一时间传到了1800公里外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备受瞩目的“火箭一条街”,这里聚集着全国70%以上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许多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商用火箭在这里诞生,蓝箭航天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家。国家税务总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作为“火箭一条街”的主管税务局,一直密切关注着各家民营火箭企业的发展动态。当朱雀二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开发区税务局的干部们第一时间转发了消息链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姜学东说,科技创新“九死一生”,这背后的政策扶持、服务保障、环境营造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都不可或缺。

2021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覆盖火箭、卫星、地面终端、运营服务及核心软硬件、系统运控的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北京亦庄制定《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支持和服务航天企业实现新跃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税务部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帮我们解决了大量资金问题。”蓝箭航天财务经理白雪告诉记者,今年截至11月底,蓝箭航天已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76亿元,收到留抵退税1.08亿元。几个月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首个项目也投向了蓝箭航天。

“针对蓝箭航天这样的商业航天企业,我们依托‘亦税连亦企’工作机制,组建跨部门工作团队,对航天企业走访问需、问策,搜集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及可能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定制化的定向涉税服务。”姜学东说,“通过面对面沟通,我们辅导企业将税费优惠政策用足用好。”

“一直以来,税务干部都和我们保持着紧密联系,遇到涉税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得到解答。”白雪说。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也为民营火箭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杜方平说,中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为朱雀二号的生产降低了成本,也有助于蓝箭航天打造商业竞争力。

“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支持,从基础设施的开放、发射场的建设到人才队伍的培养,甚至在很多科研项目的扶持中都有体现。”张昌武说,“我认为,企业发展的短板在于自身,所以我们一直在完善自己,建立一套完整可靠的能力体系,证明我们是一家值得被支持的企业。”

在蓝箭航天火箭发射基地大门口,立着这样一句标语:“人与太空,因我更近。”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飞天”后,蓝箭航天发布了下一枚运载火箭——朱雀三号。“这是一枚可重复使用的液氧甲烷不锈钢运载火箭,将助力中国商业火箭进入大运力、可重复、低成本的新时代。”张昌武说。

结束在酒泉的采访返程时,搭载媒体记者的大巴车行至酒泉市农林场站时,突然开进离公路几尺深的戈壁滩里,好在有惊无险。眼前的公路如同一条游弋于茫茫沙海的黑色长龙,顺着沙丘低地起伏延伸。它就像民营火箭企业的创新之路,有喜悦有坎坷。一群人,倾注热望,奔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