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北京近期最火的博物馆是哪座?今年9月新开放的中国考古博物馆肯定榜上有名。自开馆以来,这座博物馆就很难预约,可以说“一票难求”。我不禁好奇:其他博物馆的展品也是从考古中获得,这座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有何特别?
最近,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这座外形似鼎如尊的建筑中一探究竟。参观过程中我发现,考古博物馆的陈列布置确实别出心裁,陈列展品的同时,也尝试复原考古工作场景。馆内共有5个专题馆,6000余件文物大多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几乎都是数十年压箱底的宝贝。其中,“宅兹中国”专题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宅兹”意为“居住在这里”,初听名字就满满代入感。“宅兹中国”专题馆主要讲述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不仅多个展品都是国宝级文物,还设有文物互动体验区,让人沉浸式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灯光下,龙形绿松石和土块的奇妙组合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这一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首次公开亮相,也是考古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它全长70厘米左右,由2000多片绿豆般细小的绿松石组合而成。当年出土发掘时,为尽可能保持文物原貌,考古人员整体起取了绿松石龙,连土带文物一起运回北京。如今,这件“超级国宝”的下半部分仍埋在土里,带着浓厚的考古味儿。
另一件“镇馆之宝”西周铜牺尊,外形既呆萌又庄重。远处看,整件铜牺尊像一个站立状的神兽,像马、像牛,还像羊。走近一看,牺尊胸前和臀部各有一条卷尾龙,脖子上有一只卷尾虎,背部还有一只站立的凤鸟,精美至极。
除“镇馆之宝”外,这里还有很多文物撕下了“高冷”的标签。比如,距今3800年的陶制排水管、可以进行占卜体验的甲骨、可以用手触碰的千年陶片……在与历史文物的互动中,也串起我过往参观各类博物馆的记忆。
过去,我总是努力透过玻璃外罩,想看清文物的每一处细节,以为物象最重要。现在,我也会去想象它曾经历怎样的一生。回顾近几年我看过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湖南省博物馆的素纱襌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后母戊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昭陵六骏……每一件文物都有着穿越千年的记忆和温度。
近年来,曾被视为“小众”的考古日益走向大众、掀起热度,许多博物馆都“活”了起来。考古更“亲民”,历史就更动人。历史打动人心的不只是漫长的发掘、精美的文物,更是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与灿烂文化。
推开中国考古博物馆这扇大门,我看到了文明之初的朝气蓬勃,也看到了礼制之下的封建统治,更看到了当下的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历史跌宕起伏,千年一梦。我国还有6500余扇这样的“门”,等着我们去推开,去欣赏,去收获惊喜和触动。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扬州市广陵区税务局)